新闻动态
2025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浏览次数:605 发布时间:2024-12-19 10:11:06

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贸易战的持续影响,出口面临减速压力:

        美国可能加征高额关税,对中国出口增长造成潜在拖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社科院通过建立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动态模拟到2025年,在不同假设下得出结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同时,贸易摩擦对美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是冲击最大的,三种方案下,中国出口分别下降约4.2、7.5和9.7个百分点,美国出口分别下降约5.1、8.8和10.9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摩擦使得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诸多挑战,如荷兰出口可能因中美贸易战在2025年至2026年间损失高达150亿美元。欧盟,尤其是荷兰,越来越面临陷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危险,安联贸易警告称,欧盟必须小心,不要被两个经济超级大国“夹在中间”。如果贸易战只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中国和欧盟将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2025年至2026年,将有670亿美元的出口面临风险。如果贸易战全面暴发,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损失总额将达到2170亿美元。

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国经济政策调整频繁,给中国经济带来外部风险:

        世界贸易越来越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近两年,地缘政治关系密切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增加了62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60%。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但付出的代价却更高,此前的关税美国每年损失170亿美元,而欧盟每年损失近380亿美元。新的贸易中心受益于变化,安联贸易确定了25个可以从新的地缘经济秩序中受益的经济体,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阿联酋等国家被认为是潜在的下一代贸易中心。各国在世界新秩序中选择立场,英国、爱尔兰和荷兰似乎与美国最接近,而大多数非洲和亚洲国家与中国更接近。当前事态发展加剧了人们对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担忧,美国财长耶伦在访华期间警告经济脱钩风险,强调中美之间保持健康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进口关税,贸易关系进一步紧张。

国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面临挑战,蔡昉指出2025年中国人口总量或达峰值,以后就是负增长。总人口的负增长不仅带来的是供给侧的冲击(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同时带来需求侧的冲击,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人口负增长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中年就业挑战日益增加,许多企业更愿意招聘年轻员工,导致中年人再就业困难,这一趋势在2025年预计将继续,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中年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培训支持。

        消费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影响。人口增长慢了消费增长就慢,人口负增长,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话,消费也应该是负增长。目前看在2025年就会出现人口的峰值和负增长,而在这之前人口增长越来越慢,显然会产生不利于消费增长的效果。人口的年龄结构效应也不利于消费扩大,老年人消费力和消费倾向下降,新生孩子越来越少、青少年越来越少,“三育”成本提高,导致更高的预防性储蓄。劳动年龄人口也因老龄化加深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交社保和储蓄。收入分配效应也不利于消费增长,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如果收入分配状况不好,会产生过度储蓄。

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谋划,过程中充满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长,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涨幅达到1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服务业逐渐恢复元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优惠活动等措施激发消费潜力,服务业有望继续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更快发展。

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制造2025”现状中,制造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底层,产品大多数为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议价能力较弱。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艰难,由于历史原因、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之路仍然充满挑战。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人口红利消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难、市场竞争加剧等。

        望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既面临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外部压力,又面临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如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服务业的复苏等。在这一关键时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政策走向预测

财政政策

        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将成为2025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赤字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多位专家预测2025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可能上调至4.0%-4.5%,如张明指出,2025年中央政府可能额外发行2 - 3万亿特别国债,用于传统基建、与人有关的基建(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民生领域。地方专项债规模可能达到4.5万亿。同时,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赤字率在3.5%以上乃至4.0%能发挥“信号传递”、稳定预期进而提振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建议赤字率在3.5%以上乃至4.0%。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财政工具全面强化,特殊国债或再度亮相,为经济稳定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发改委消息显示,2025年我国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进一步优化投向,仍将保持有力度的安排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预计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或提高,各方对其发行规模有不同预测,如王青预计明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还会继续发行,发行规模或从今年的1万亿元提高到1.5万亿元至2万亿元;温彬认为2025年特别国债发行规模预计约为2万亿元;连平认为2025年我国有望发行2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为“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升生产效率与先进产能比重,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将有效促进消费增长。同时,可能用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社保、水电煤设施更新改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意味着流动性将更为充裕,货币工具应用更加灵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稳健”改为“适度宽松”,变化的是货币政策松紧,直接关系实体经济的资金血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低位的利率水平、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等,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避免资源错配。

        资金将更多地引导流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避免资源错配。2025年央行将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分析人士认为,2025年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今年0.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预计2025年逆回购利率降幅为40BP - 50BP,LPR和贷款利率降幅可能更大。本轮货币政策转向后,预计降息降准力度将明显加大,尤其是今年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除了常规的降息、降准操作,今年以来央行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推出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新工具。后续央行可通过买卖国债等操作,配合财政发力,合力刺激经济。

四、经济增长动力展望

消费增速回升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拉动消费增长。消费进入新时期,不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而是“质”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2024年两轮以旧换新政策推出后,特别是加大特别国债补贴力度后,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品消费增速显著反弹。展望2025年,促消费政策将持续加力,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继续助力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与规模,地方政府也将结合当地情况出台新的促消费举措。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消费的增长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品质上。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体验。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将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打造新消费体系,将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自9月下旬起,决策层多次表态“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财政也加大了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中的慢变量,其弹性不及投资,但消费的增长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通过促消费政策,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无后顾之忧,敢消费、愿消费,进一步实现提振消费目标。

房地产止跌回稳

        “一揽子政策”出台后,地产指标出现止跌信号。202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措施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再次强调稳住楼市,释放更加坚定“止跌回稳”信号。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党中央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及有关部门多次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指导各地迅速行动,抓存量政策落实,抓增量政策出台,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市场止跌回稳。“组合拳”包含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系列税收政策12月1日起执行,将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随着相关政策相继落地见效,房地产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市场交易活跃,房地产向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2025年房地产市场有望继续回稳,对经济的拖累将大幅减小。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建筑、装修、家居等行业。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带动建筑、装修、家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行业将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新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工将带动建筑材料的需求,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装修行业也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房的装修和旧房的改造将为装修行业带来大量的业务。家居行业也将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新房的入住和旧房的更新将带动家居产品的需求,促进家居行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为经济注入新活力。会议强调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投资将更多会倾向于科技产业、基础研究等领域,中国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有效”投资,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传统产业活力焕发,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新兴产业聚能起势,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持续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不断加大。未来产业潜力无限,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相关产业将在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明年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重点关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军工新材料、特种机器人、海洋信息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也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持续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不断加大,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未来产业潜力无限,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拓展应用场景,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制造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持续提高。到2025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企业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例如,工信部指出,到2025年,70%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意味着制造业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通过数据技术的支持,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高端制造业加速发展: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增长迅速。《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2025年,在政策的支持下,高端制造业将继续加速发展。例如,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已达到约21.33万亿元,并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政策支持有力,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服务业蓬勃发展

        消费升级带动服务业发展:数字消费、体验消费、文旅消费等扩容提质。服务消费压力凸显,政策将更关注服务消费,挖掘消费新领域。预计到2025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升级将继续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以结构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专家预计我国2025年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服务型消费占比将超过50%。这将带来巨大的新增市场,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两部门提出到2025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稳步提升,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加强。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2025年的重要趋势。例如,《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这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下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长期国债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股票市场大概率会有机会,但目前仍犹抱琵琶半遮面。2025年,全球央行降息趋势明显,中国整体利率也将持续走低。例如,景顺资产管理公司资深分析师Paul Jackson指出,到2025年,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个国家央行都可能将继续采取降息策略。中国银行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整体利率水平将维持在一个低位。这将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长期国债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股票市场也有望迎来机会。

        货币政策宽松下,金融机构如何把握机遇: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2025年,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意味着流动性将更为充裕,货币工具应用更加灵活。金融机构应把握机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例如,中央定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券商预计明年降息、降准力度更大。这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适应货币政策的变化。

六、风险与挑战应对

通缩压力

        通缩环境下,资产价格往往下跌,投资者面临资产贬值风险。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利率下降,以应对通缩压力。

        在2025年,通缩压力依旧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通缩环境下,资产价格的下跌使得投资者如履薄冰。以房地产市场为例,价格的下行不仅让投资者的资产面临贬值风险,也使得房地产相关产业如建筑、装修、家居等行业受到冲击。同时,股票市场也可能因通缩压力而表现不佳,投资者信心受挫。

        为应对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利率的下降成为重要手段,这有助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例如,央行可能进一步加大降息降准力度,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今年0.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预计2025年逆回购利率降幅为40BP - 50BP,LPR和贷款利率降幅可能更大。

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措施,刺激内需,稳定物价,避免经济陷入长期通缩。

        政府和企业在应对通缩压力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出,推出消费刺激政策,如发放消费券、加大特别国债补贴力度等,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拉动消费增长。例如,中央政府有意推出总规模约为2万亿人民币的消费类刺激政策,主要投向传统基建和新能源领域,通过刺激消费活力和社会信心,缓解现阶段的经济压力。

        企业也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降低成本,稳定产品价格,避免经济陷入长期通缩。例如,在汽车行业,尽管面临价格战风险,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稳定市场价格,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持续提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年10万亿”化债政策激发地方政府活力,但仍需关注债务风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债务风险的累积。

        2024年以来,“5年10万亿”化债政策为地方政府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以及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大大减轻。这一揽子化债举措,使得2028年前地方需化解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

        然而,地方政府仍需关注债务风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成为关键,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债务风险的累积。地方政府应将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的投入,这些项目不仅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防范债务危机。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至关重要。提高债务透明度,让社会各界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风险状况,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财政部首次公开披露隐性债务的绝对规模,即截至2023年底,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为14.3万亿元,这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债务风险问题。例如,构建符合我国特点的债务安全判定标准和预警指标体系,增强预判的科学性。立足经济整体和债务资金的全生命周期,从宏观经济、债务成本与效率、广义偿债能力等方面,运用经济实际增速和潜在水平、财政和国有经济资源、债务利息占比、债务的资产形成等一系列指标,综合判断债务安全状况,构建科学的债务风险综合预警指标体系。

        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坚持“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压实地方主体责任,避免隐性债务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化债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如资产出售、资产置换、股权转换、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消化存量债务,灵活选择化债的技术手段,依据债务产生的性质以及各地资产资源状况,实行分类治理。

七、总结与展望

        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也充满着机遇。政策的积极调整、消费的升级、科技创新的引领以及各行业的发展趋势,都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回顾前文对2025年中国经济的分析与预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出口减速压力和外部风险。贸易战的持续影响、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国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也在同步进行。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挑战和消费市场结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都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但与此同时,政策走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赤字率有望进一步提高,特殊国债或再度亮相,为经济稳定提供资金支持。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资金将更多地引导流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避免资源错配。

        在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消费增速回升、房地产止跌回稳、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都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消费的升级带动了市场的活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则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高端制造业加速发展。服务业蓬勃发展,消费升级带动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市场在利率下降和货币政策宽松的背景下,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通缩压力依旧存在,资产价格下跌,投资者面临资产贬值风险。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措施,刺激内需,稳定物价,避免经济陷入长期通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需要关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防范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