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006 发布时间:2024-10-15 09:35:48
摘要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强化国家统筹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二是在以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做好前瞻布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些重要的论述为新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战略遵循和行动指引。
一、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与发展要求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一是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具有新性质、新属性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由新的生产要素组成,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范畴,还将对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组织运行和社会制度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
二是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总结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科技革命,都驱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跃升。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应对内部结构性矛盾、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生产力革命加速到来,新的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快速涌现,带来了经济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条件的同时,也使得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是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当技术、数据等新要素产生创新突破,新要素和传统要素实现了创新性配置时,将带动生产力的能级跃迁。技术创新代表性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绿色低碳技术等,要素创新模式由渐进式的增量式创新转向革命性突破、颠覆性创新,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则包括制度、设施、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化提升。
(二)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
一是“新要素密集”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依赖于劳动、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模式,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要素规模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接续劳动、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是“大科创驱动”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投资驱动模式,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中逐步孕育形成,代表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新赛道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能够破除以依靠资源大规模投入为特点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弊端,促进经济增长模式从更多依靠增加要素数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三是“新产业载体”特征。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既有产业结构与形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并以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通过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供给体系明显优化。
(三)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一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绿色低碳等新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在内的产业能力,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数据要素等新要素。我国已成为全球数据资源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数据圈,数据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最基础的国家战略性资源,可以推动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升级,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夯实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和可信流通。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产业。夯实技术策源基础,以前瞻性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硬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蓄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梯次布局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
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创新基础能力依然不足,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卡脖子”问题,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从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面向新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进一步强化战略引领、提升发展实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具体来讲,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强化国家统筹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我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因地制宜,强化全国一盘棋统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等,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资源统筹协调,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集群之间、区域之间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区域协同水平,解决产业联动较弱、协同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央企国企的引领作用,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工具。
第二,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是驱动创新过程的两种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视两种力量的有效结合,不仅要充分发挥核心技术环节的驱动力,也要激发产品终端需求市场的带动力。一方面,更加突出自主创新、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全力突破集成电路生产基础工艺与核心设备、高端功能材料等短板领域,也要在新能源汽车等实力较强的领域形成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长板。另一方面,以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创新。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以场景为驱动,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购新产品新服务,深入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政策,激活巨大的应用场景与规模化需求优势。
第三,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和市场逐步规范,要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做好发展方向引导,开展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为市场创新提供总体指引,在具体创新活动中把握干预边界,将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的选择权与主导权更多交给市场。二是做好发展资源聚合,发挥统筹引领作用,推动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创新生态。三是做好发展环境守护,下大气力优化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加快突破新药审批、空域管理、数据产权确权等制度瓶颈,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水平,提供有效服务,积极创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第一,坚持“无中生有”与“有中育新”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在以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一方面,未来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依托未来产业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甚至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套用一个模子、不能搞齐步走,要在“无中生有”与“有中育新”的结合中培育一批未来产业。要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要避免一哄而上追逐风口,又要避免认为高不可攀而不敢作为;既要敢于前瞻部署,也不能脱离地方实际;既要有必需的敏锐和热情,也要保持充分的冷静与清醒。当下,领先城市与经济大省宜面向科技前沿、“无中生有”开辟新产业新领域。中西部地区更适合“有中育新”,依托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聚焦未来产业的细分赛道发力。
第二,坚持“新树发新枝”与“老树吐新芽”相结合。
未来产业是以前沿技术驱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产业,是引领新质生产力、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有力引擎。未来产业既要来源于“新树发新枝”,在前沿创新领域中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作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新引擎,同时也要注重“老树吐新芽”,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掘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在诞生之初往往让大多数人“看不上、看不懂”,但能另辟蹊径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让人“跟不上、比不了”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要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加强科技变革的战略预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按照“科学—技术—产业”逻辑,沿着从“0”到“1”再到“N”的道路,推动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再到大市场,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能被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可从传统产业中孕育出新产品、新品牌、新质量、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坚持“国企顶天立地”与“民企铺天盖地”相协同。
企业是发展的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先锋队,需要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未来产业要成为不同主体协同创新的典型样板,既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力量,发挥其“顶天立地”的优势,也要促进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在“铺天盖地”中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方面,央企国企能在国家战略领域承担更多重大创新使命,能够在未来产业中发挥其资源强、人才聚等优势,引领重大科技创新和探索重点产业发展。中央企业拥有120万名科技人才,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10660亿元,接近全国的1/3,产生了以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未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央企国企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调动企业领导和科技人才积极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力技术源头、产业升级、产业生态,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另一方面,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地瓜经济”,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具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最贴近市场、最清楚应用、最有条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成长、经济增长。要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参与未来产业发展,让他们的身份更有认同、情感更有归属、更自信地在广阔舞台大显身手,让民营企业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新质生产力的大江大海。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4年第9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