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和重点任务

浏览次数:203 发布时间:2024-09-24 09:45:05

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前瞻谋划和引领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面向未来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制高点。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的驱动力,分析未来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高”特征


   
   


新质生产力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根基;同时,又是结合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素禀赋条件和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革而提出来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一)高科技特征

高科技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质态。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水平跃升的关键因素,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动因。关于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质”的提升的重要价值,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些论述一方面反映了技术创新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生产力迭代创新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是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催生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在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呈现出深度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在新技术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充与延伸,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高效能特征

高效能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化新技术应用和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从历史上看,技术驱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遵循“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科技革命与经济变革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耦合。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性特征,可以推动生产力的价值创造能力跃升,不断拓宽传统的物质变换范畴,生产力创造价值的基本能力也在物质变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减少人力投入并提高产能,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在新一代材料科学领域,微软推出的大模型MatterGen可以直接生成新颖、稳定的材料,有可能解决在海量材料中慢慢寻找和筛选所需特性的材料这一核心挑战。

(三)高质量特征

高质量主要体现在由“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技术+数据”驱动的质量型增长模式,从生产力要素的质量、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质量和生产力的物化成果质量三个方面,提升了生产力的质量。首先,新质生产力发展意味着技术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都大大提高,因而能够实现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产出,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其次,新质生产力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增加收入等多个方面,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未来产业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三大驱动力


   
   


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且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一)重大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性突破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质的跃升”,因而仅仅是“增量型”的技术创新难以带来生产力的质变,更需要前沿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尽管当前未来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较低,但它是发展潜力极大的前沿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和绿色特征突出等特点,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换句话说,未来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颠覆性技术创新,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未来产业代表着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关联性强、多领域融合度高、市场空间大的产业,产业发展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首先,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逐步演化为未来产业的通用技术,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大规模进入未来产业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全流程的价值链中,深刻改变着资源配置方式、要素结构和价格形成机制。其次,未来产业以算力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依托,跨界集成各类软件系统和智能硬件终端,建构起“人机协同”的新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仅对劳动者的数量及其数字化智能化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重构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方之间的收益分配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市场流动。再次,未来产业的底色是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过程必然会调整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能源投入结构由传统的燃料密集型向清洁化、多元化转型,进一步激发市场对新型材料、智能硬件、新型设备等的新需求。未来产业发展必然会推动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深化,形成跨界融通的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技术、劳动力、能源物质等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三)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传统产业由于发展历史较长、技术应用相对成熟、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存在产业利润率和附加值偏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在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离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发展未来产业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赛道和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例如,开发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传统产业领域化石能源的使用,这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拉动新能源产业需求快速增长的过程。


三、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


   
   

布局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布局未来产业,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颠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方面,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夯实重点产业基础,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加快补齐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短板,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夯实未来产业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合,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

(二)以场景创新和落地应用为牵引,推动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从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打造跨界融合场景和建设标志性场景等多方面入手,创新丰富技术应用场景。一是面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载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场景,探索未来空间的成果创新和应用,推进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应用,打造示范标杆。二是深化数实融合,在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制造业领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技术等应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业。三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生物制造等重点方向,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四是坚持企业主体的创新地位,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谋划和布局一大批高技术产业落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和产业领域发展动态,加强重点行业区域统筹布局

一是在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方面,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二是在区域布局方面,要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要通过规划引导、投资引导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和错位特色发展,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供给,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的良好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新一代互联网、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系统等新基建建设力度,打造国际领先、体系完备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加强面向未来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完善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全球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大数据要素供给,整合生产、消费、政务服务、社会机构等分散化的数据资源要素,优化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及数据收益分配方式,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供给。四是创新面向未来产业的金融服务。配合窗口指导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给予面向未来产业的优惠信贷措施;创新金融工具和估值方法,帮助相关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风险投资投向未来产业,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五是为未来产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完善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孵化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科技投融资体系,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链主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