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53 发布时间:2024-07-30 09:37:34
来论
这是一档由中国科协之声打造的评论栏目。冷静观察,独到解读。
一
在前所未有的舆论喧嚣之后,“萝卜快跑”至今仍在公共生活层面留有深深的印记,并且不时泛起水花。
7月10日,无人车“萝卜快跑”遽然登上热搜。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向媒体表示,“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400多辆无人车。支持者为AI技术的运用欢呼,反对者则对无人车的高歌猛进表现出不安和抵触情绪。有出租车司机联名求助“给一条活路”,舆论场上的意见分歧反映在一个个微信群中就是肉眼可见的“撕裂”,愤而“割席”的朋友也不鲜见。
10公里3.9元、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拒载、车内无异味……萝卜快跑着实不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出租车司机或网约车司机群体里,嘲讽萝卜快跑无人车不善“变通”的声音也高了起来,甚至盖过了最初的“恐惧感”。
7月16日前后,网传萝卜快跑停运,但官方回应称,武汉系订单被自动取消,而合肥系技术原因需要调整。随后,萝卜快跑分析师称,截至目前,萝卜快跑累计服务单量超600万次,累计测试里程超1亿公里。目前公司Robotaxi在武汉地区单车日均订单量超20单,单车日均行驶里程约为300公里。这个看起来波澜不惊的消息,其实是不可忽视的。它至少代表了一种态度,使人想起多年前的“倔强萝卜”意象。
二
短短十几天工夫,情绪的落差之大,观点的纷繁复杂,也折射着萝卜快跑无人车在极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丝“震颤”。但显然,当无人车恪守规则意识“不争不抢”“安全第一”却让不少人类司机感到不适应时,我们应该展开的思考显然超越了技术层面。而凭借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并不难解决无人车“起步”阶段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尽管无人车要实现高水平“类人化”还不容易。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智能驾驶新赛道上拼速度的无人车不只有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更有特斯拉、蔚来、小鹏、华为等品牌。而在广州、成都等地,无人驾驶公交车也纷纷试水,开启无人车新篇章。对人类而言,无人车所代表的大势,已非人力可以阻挡。重要的是,如何超越争议、偏见和浮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无人车以及所造成的理念冲击,主动拥抱这股迅猛的科技大潮,让“科技与生活”这个永恒的话题变现为更宏阔的场景、更美好的状态?
三
三个问题绕不过去。
首先,如何协调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无人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不必讳言,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撞了传统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形成直接的“威胁”。
有人说,对于新技术,就该无条件地欢迎,“有什么好嚎的?”理由是,火车和汽车代替马车时,人的感受并不重要。这当然是一种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被颠覆的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在短暂的痛苦之后,从各个方面适应了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找到了生存所需要的岗位。
争议开启的思考是有益的:发自传统产业深处的痛感,是在“呼唤”一种良性的关系,这就是:在新技术力量“攻城掠地”之时,也要允许和倡导温情的力量进行某种改善和修补。
具体而言,关键是在政策层面保持开放和引导的态度。既要允许“先行先试”,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也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让无人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不至于“裸奔”。一年前,《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获得通过,该条例明确: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对汽车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这种硬性规定可大大约束无人车的“任性”,保持“在路上”的边界感。
其次,如何协调生产力变革与生产关系调整?
无疑,在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冲击下,传统就业方式面临很大挑战。这是生产力变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情形。生产力变革无须阻止,但生产关系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创造更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的契机。另一方面,智能驾驶不只是传统行业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传统行业的共赢者。城市应该兼顾传统行业特别是出租车行业的利益诉求,引导其与无人车行业深度合作,聚焦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探索优势互补的路径。为此,围绕生产力变革改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可谓迫在眉睫。
再次,如何协调新技术发展与新的社会风险?
新技术发展在引发社会变革、促进现代社会治理成效提升等方面,意义显著,但也可能诱发新的社会风险,如集体失业危机、数据安全失序等。针对产业工人失业风险,可以通过适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规范新型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多元开发无人车行业的新岗位、新工种,吸引传统行业中的人员补充到监控、运维等程序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失业带来的震动。
新技术发展澎湃恣意,各方当有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提出新思路的意识。科技创新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动能所在,是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性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与产业、市场高频互动,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人才与产业创新人才深度融合与合作,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