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78 发布时间:2024-07-10 08:42:57
今年7月15日至18日将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依据生产力系统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发展阶段、所处环境以及现有条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谋划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1、系统考量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以期更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一是从经济维度考量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新型、智能的基础设施已成为新重点,因此,要把加快发展信息化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此来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应注意到,创新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每一项新兴产业背后的核心技术,都可能关乎既有优势的扩大以及未来战略制高点的竞争,这就需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是从文化维度考量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一方面要看到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能够有力带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能够有效赋能信息数字化产业。基于此,我们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不断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同时以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来助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从社会维度考量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的福祉具体地体现在生存环境、食品安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出行以及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这些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来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促进新型智能城市建设,加快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从而为人民带来更为优质的产品以及更为精准的服务,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从生态维度考量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需要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努力在改革创新中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一是积极运用新技术这个关键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推动新技术研发应用和迭代创新为核心动能,更好开辟新的生产领域,拓展生产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在数字经济时代,尤其要把握数智化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最为关键的增量和变量,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发展新产业这个核心载体。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壮大振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同时,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不断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升级,发展重点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安全可靠。
三是有效用好新要素这个重要基础。把握好数据这一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好数据的开放性、跨时空和共享特征,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变革生产方式,重构产业生态,促进规模报酬递增,为企业、行业、产业在传统要素资源约束下寻找“最优解”提供新路径,同时推动不同领域的知识渗透,产生新知识并创造新的价值增量。推动科学数据有序开放共享,依靠海量数据驱动科学研究范式由传统的假设驱动向基于科学数据进行探索的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助力前沿研究、支撑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调度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充分依托数据要素推动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渐转为定制化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更好维持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
四是大力夯实新组织这个必要支撑。前瞻性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和规划,因地制宜地明确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加强各部门的动态协同能力,构建网络化工作环境和协作平台,提升组织的协同效率,促进全社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合力。善于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将物质、人力、科技、金融等各种资源与产业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融合集成高质量地推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变革。强化数据驱动的分析和预测,建立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快速响应的市场机制;创新灵活的奖励机制、利益分配方式,引导社会创新力量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政策、机制和文化等,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五是牢牢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教育、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彼此关联促进的三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人力资本的跃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要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积极搭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质人才,如“数智+”“人工智能+”人才,加快培育卓越工程师。要强化有组织科研,通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凝聚人才团队,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要特别珍爱企业家和创业者,崇尚企业家精神,大力培养一批技术型创业者和善于向传统产业导入新生产要素的优秀企业家,使他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要推动薪酬分配向承担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探索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方式支持人才创业,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六是格外重视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创新联合体是全面强化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组织模式。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打造产业上下游贯通、多主体深度耦合的高能级创新联合组织。完善科技领军企业的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创新联合体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通过“点将配兵”、股权化合作、任务牵引、契约式管理等方式,推进“核心层+枢纽层+网络层”圈层式产业创新联合,打造聚焦于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紧密合作生态“大网络”。加大科技创新项目对创新联合体的注入,鼓励采用参与主体共同注资、联合基金等融资方式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建立联合攻关资金池,更好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