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05 发布时间:2024-07-02 09:33:47
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世界,深刻影响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深度改变社会层级与治理结构,深远影响国际竞争范式和格局发展走势。数字素养是个人、组织和国家适应以及引领变革的基石。
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各领域、各层面掀起波澜,汇聚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惊涛骇浪。而数字素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从各个层面提升数字素养,对于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变革,各领域新模式新应用密集涌现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更加关注实效,将进入应用爆发期。
一是头部机构人工智能产品注重变现能力。2023年3月,OpenAI发布GPT4,其后,OpenAI并没有如市场预测推出新模型GPT5,而是先后上线了GPTs、GPT Store,发布了Sora、GPT4o等产品,技术应用性和可及性大幅增强。Sora能够忠实地根据用户文本指令,生成长达一分钟的高质量视频,使其具备在电影制作、教育、游戏、医疗和机器人技术等多行业的广泛应用潜力。GPT4o无需经历文本转文本过程,可直接理解多模态信息;与人对话延时仅为200-300毫秒,人机交互体验更自然流畅,打开了人机交互应用场景。
二是具身智能应用提速。具身智能是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是AI与机器人的融合。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正在制造业率先开启。2023年,世界第一家人形机器人工厂Agility宣布开设世界上第一家人形机器人工厂,计划每年生产1万台Digit人性机器人,目前已在亚马逊物流使用;OpenAI与AI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合作推出基于OpenAI大模型的智能人形机器人Figure01,正在宝马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部署,主要替代人类从事一些危险度高的任务;美国NASA与Apptronik合作推出的人形机器人 Apollo已开始在奔驰位于匈牙利的一家工厂试用。2024年3月,芯片巨头英伟达发布 Project GR00T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并对Isaac 机器人平台进行重大更新,可为人形机器人制造商提供AI平台。机器人的规模经济将很快出现。
三是大模型应用从云端延伸至端侧,AI任务处理向端侧迁移。例如,从硬件看,AMD推出了第三代支持AI的AMD移动处理器锐龙AI300系列以及用于笔记本和台式机个人电脑的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从软件看,AI将操作系统化。OpenAI推出的GPT插件整合了多种应用,向平台化发展。四是大模型日渐普及。开源大模型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极大拓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谱系和生态。生成式AI服务竞争也日渐激烈,价格屡创新低。OpenAI将新模型GPT4o的API价格调低50%,每百万tokens输入价格降至5美元。DeepSeek宣布开源第二代MoE大模型DeepSeekV2,性能比肩GPT4 Turbo,价格仅为GPT4百分之一;国内阿里、百度等企业也纷纷大幅下调价格。
另一方面,“AI+”正在向各领域渗透,催生出新的社会范式。
在科学研究领域,“用于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AI for Science)蓬勃兴起,势如破竹,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带动生物、材料、能源等前沿技术飞跃式发展;还极大降低专业技术门槛,促进了科研资源扁平化,更多的普通研究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前沿的科学研究中。
一是AI可以处理分析大量数据,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例如,AI工具可以应用于基因序列分析,帮助科学家识别与基因相关的变异。同时,AI工具还可以帮助实现开放科学,通过自动化分析和共享数据,促进知识扁平化,使更多科研人员能够访问和利用科学数据。
二是AI可以进行结构预测,为科研人员研究分子结构提供低成本便捷工具。例如,Deepmind开发的Gnome工具可以预测材料结构,预测了220万种晶体结构,相当于人类历史800年的知识积累;Alphafold3能够全面预测蛋白质与所有生命分子相互作用及结构,准确性远超以往水平,并通过API向所有生物学家开放。
三是AI可以创建复杂的模拟和仿真环境,帮助科学家在没有实际实验条件情况下测试理论和假设。例如,美国首家蛋白质设计公司Profluent利用生成式AI创建了基因编辑器OpenCRISPR1,可精确编辑人类基因组;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人类神经元模型,详细模拟了tau蛋白聚集体在大脑内的传播,助力找到可能阻断tau蛋白传播的新治疗靶点,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在社会生产领域,数字技术加快赋能新质生产力。新型半导体、软件和系统为数据中心、工厂、消费设备、机器人等提供动力,催生出人工智能产品,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新型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人工智能创造出一个虚拟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出大量的视频、图像、文本、结构设计甚至数字人。数据中心将是进行这种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物理人工智能替代人类体力劳动。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制造所有的产品,特别是两类基础产品:自动驾驶汽车或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汽车;另一个可能由机器人工厂高产量制造的产品是人形机器人。英伟达已计划未来两年与奔驰、捷豹路虎车队合作。
在社会治理方面,数字技术为国家治理中的上下互动、相互协调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工具性支撑。一方面,民生服务实现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工具,将居民所需的医疗、交通、政务、教育等数据集成到统一平台,全时、全域、跨部门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构建智慧城市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决策者可以使用数字技术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况,及时进行应急处理。系统还可收集城市运行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分析,为社会治理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二、技术进步对现有体系影响深远
数字文明时代,数字经济是社会的基石,当前的工业经济体系向数字经济体系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型生产经营活动将带来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关系。这将是一个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则和范式进行解构和重构的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深度改变社会层级与治理结构,深远影响国际竞争范式和世界格局发展走势。
第一,重塑经济结构。与以往几次科技革命不同,本轮科技革命正在引发社会技术范式转变,而这种范式是工业社会复杂产业结构的基础。新型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重塑工作流程和产业生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替代传统模式和服务。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对传统广告和客服业带来雪崩式影响。当前工业社会建构的产业体系和社会治理方式均会出现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现有人才的技能普遍出现过时,人力资源和教育体系面临改革。
第二,冲击现有治理体系。一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未来衡量社会阶级的要素将发生重组,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获取能力和程度将是导致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学术权力分配和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有学术层级受到冲击,一些草根学术力量也可凭借对人工智能工具的娴熟运用开展高端学术研究,进而挑战学术权威。
二是AI具有双刃剑特性,技术的进步会带来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方面,人体能够被改造吗?脑机接口方面,人类的思维能被读取、控制吗?无人驾驶、自主武器方面,人类的生死应该由人工智能决定吗?这些问题都将是构建新型治理体系的必答题。
三是人类不再是经济社会中唯一的智能行为体,具身智能深度介入生产和生活服务活动,对其责权利的界定将是新的挑战。此外,社会治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大数据,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决策,人类自主性将下降,可能会导致技术权力凌驾于人的权力之上。而全面智能化的治理也会导致社会治理框架单一。
第三,深刻影响全球竞争格局。一方面,新兴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冲击下,一些国家原本存在的政治极化、社会撕裂问题愈加严重,国内政治统一难度加大。2024年,世界多国进入选举周期。从大选结果看,多国和地区民众都对当前状况不满,导致执政党选举表现不佳。例如,印度莫迪大选结果低于预期,印度人民党在议席上仅获得微弱多数;欧洲议会初步选举结果出炉,法国、德国执政党均在大选中失败。
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将盛行。为重新赢得选民信心,多国和地区在面临多重危机下,往往夸大外威胁,反向刺激国内支持率,致使保守主义思潮抬头。例如,大选未及预期将会助长莫迪政府的民粹主义倾向;极右翼势力增长会使欧洲政策进一步朝保守方向发展。此外,美西方非国家行为体在其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上升。微软、SpaceX已经显露出左右地缘政治走向的重要作用,Meta、OpenAI、谷歌等顶尖企业拥有的人工智能已具备挑战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力。
三、提升数字素养或是破解之道
展望未来,新技术革命的前景令人振奋又令人恐惧。振奋与恐惧之间相隔的是对风险的掌控。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险绝不仅仅是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冲击,更在于社会各层面是否具备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和控制能力。只有让技术服务于人类,切实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技术才可成为工具,具备应用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提升数字素养。
首先,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人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全民素质素养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的基础能力。早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便指出:“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总书记的论述深刻阐明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重要意义。人类使用先进工具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将自身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让渡给工具的过程,人类需要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提升驾驭工具的能力,才能不被工具束缚,维护自己的权力和权利。基于此,全民数字素养应包括以下内涵:一是更深入地理解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二是以知情的方式参与数字环境的能力;三是负责任地创建和消费数字技术产品服务的技能。例如,了解我们每天与之互动的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从推荐流媒体平台上接下来要看什么的简单算法到如自动驾驶汽车或医疗保健诊断中更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了解这些系统如何做出决策或提供决策建议背后的逻辑,以及技术的局限性;对深度伪造技术具备识别意识和能力。同时,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周期逐渐缩短,个人数字素养更新换代也要随之加速,对新技术具备极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其次,强化企业与机构的数字素养。企业与机构是社会生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其数字素养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核心能力。企业在全社会向数字化转型中占据主体作用,其数字素养直接决定了技术成果的价值取向和竞争力。
一方面,企业在推动数字生态向善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确保创新活动符合伦理原则、满足国家要求、符合社会需求,纠正和预防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缺失与异化行为,推动平台向上向善。例如,从目前技术发展看,人工智能没有自主意识,而是对人类意识的绝对服从。企业与机构坚持算法正向应用,才能确保AI服务于人类。
另一方面,企业是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动者、落实者,将在技术层面为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其创新水平、研发和应用能力,是决定转型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产业在数字时代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打造国家数字能力。国家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家的数字能力对于掌控新一轮科技革命风险至关重要。未来,数字疆域将是新时代国家主权的延伸。每个国家都将在符合本国价值观、治理理念、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构建符合本国需求的数字空间。
一方面,这将涉及构建数字空间的核心要素。芯片和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关键技术,以及数据传输等关键标准均是新时代大国博弈的核心。在美西方霸权体系加大对我围堵遏制背景下,我国需要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掌握关键技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另一方面,需要对治理体系和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这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引导主流舆论,推动治理体系变革,构建适应人工智能、生物等新兴技术发展的规范化、透明化治理体系和市场环境,进而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适应提升数字素养要求,人才培训和供给体系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转型: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数字素养标准和框架。同时,进行全民推广,提升民众认同。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创新突破,构建起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分层分类人才开发和培育体系,包括构建包容性的工作条件和终身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