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全国高考语文6道作文题,有3道都提到了新兴产业

浏览次数:282 发布时间:2024-06-12 09:07:03

今天,2024年全国高考正式开考。


据了解,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共6道,分别是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以及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其中,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北京卷提到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等新兴产业领域热门词汇。


>> 2024年6月7日,2024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在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考点,考生在休息区等待考试。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NO.1  人工智能应用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用AI写高考作文”成了各大公众号解析题目的方法之一。而这背后是过去一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席卷世界,很多人预测,人工智能的“奇点时刻”正在临近。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亮相,并入选十大重大科技成果。“通通”的问世不仅是技术上的重要飞跃,更是对通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路径的前瞻探索,让我们看到了由数据驱动到价值驱动的科学范式转变。


无人驾驶汽车、人脸识别系统、机器翻译、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音箱、医学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如今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中,从提高生产效率到改善服务体验,再到推动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它不仅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和便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7年,“人工智能”一词首次出现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而“+”的后面则是各行各业、千百场景,涉及到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会解放大量的创新能力,实现更快更优的创新与技术迭代。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NO.2  “嫦娥”探月


月球是人类开展地外空间探索的理想基地,我国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


今年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也就是嫦娥工程立项20年。题中提到的“嫦娥四号”,代表着中国的探测器不仅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而且实现了对月背的巡视勘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今年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此次嫦娥六号不仅实现了月背软着陆,还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壤胜利归来,再到如今嫦娥六号月背“挖宝”…… “探月工程”的每一阶段任务都是对前一阶段任务的深化,并为下一阶段任务奠定基础。


据悉,“嫦娥六号”之后,2026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八号”。计划在2028年前,构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30年前,我国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后续,在2040年前,将建成一个完善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再之后,将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形成一个多功能月球基地。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NO.3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引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劳动形态的演变,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


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将创新首次引入经济学,并将其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主要包括五种情况,即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与产业创新注重应用相比,科技创新更加侧重指科学新发现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造过程。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在智能芯片、量子加密、卫星导航、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基础研发与应用的持续突破,科技创新也在展现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动力。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33278.2亿元,增长8.1%。截至2023年末,我国境内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401.5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成为世界上首个境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12位,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从各地发展情况来看,据《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4》相关数据显示,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创新型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89家,占比约78%;中部地区71家,占比约14%;西部地区33家,占比约7%;东北地区7家,占比约1%。其中,北京以116家企业位列各省区市第一,广东102家排名第二,上海、江苏、浙江分别排名第三、第四、第五位。


实现更多的“从0到1”技术突破,构建更多的“从1到N”集群发展,我们需要用科技创新打造出既能“短道速滑”、又能“弯道超车”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