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浏览次数:78 发布时间:2024-05-10 09:27:2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形成是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为路径,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的过程。回溯历史,人类生产力发展呈现非线性过程,生产力重大变革的阶梯式突变和跃升主要发生在历次产业革命时期,而随着重大科技突破对驱动产业变革的先导作用愈加突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成为孕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处于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形成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在把握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变革历史规律与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路径,精准发力。


一、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变革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条件



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的源头和基础动力。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为产业体系带来“无中生有”的新增量;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生产方式和新组织方式,为经济社会体系带来“有中更优”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在此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突破性或颠覆性科技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通过乘数效应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效率,通过融合效应改变生产力要素的组合结构带来生产力质变。可以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更高能级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重新组织和再组合,这个复杂过程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先进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支撑条件。产业变革往往伴随能源、交通、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出现,先进基础设施是新技术应用的载体,是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为推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步,美国克林顿政府实施“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II”“新一代互联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速了相关技术创新和应用,使美国率先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美国高校和产业界积极响应和参与相关计划,有效地推进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引领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于生产力而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具有更高阶效率的新型劳动资料,同时它也极大提升了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美国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开创者,并创造了美国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大规模市场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空间基础。新科技应用需要以规模化市场作为依托,具有相当容量的市场为新兴产业形成提供需求空间,能够更有效刺激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释放,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加速器。例如,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部分核心技术原创于欧洲,但由于欧洲市场狭小,无法支撑规模化生产,相反,美国不但拥有较大规模市场,而且实施了高水平的保护关税,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在新技术被引入美国后,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凭借市场规模优势,更快地将新技术转化为成本低于欧洲的新产品,成为产业变革的领导者和新质生产力的塑造者。

创新友好型制度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生态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场离不开制度创新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变革,鼓励创新的制度体系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生态基础。反之,若没有及时形成与变革相适应的制度,将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例如,英国在1865年最早发明了汽车,但按照《机动车法案》规定,上路行驶的汽车至少要由三个人驾驶,其中一人必须在车前50米以外摇动红旗为车辆提供引导,而且车速不能超过马车。这些规定阻碍了汽车的推广应用,直到1895年法案才得以解除,而在此期间,德国、法国和美国的汽车产业则后来居上,作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主导国的英国失去了引领汽车产业变革的机遇。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特点



多层面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蓄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主要源于多个层面的高度融合为生产力质变赋能。在科技方面,主导技术方向更多、结构更为复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同步取得多点突破,不同学科之间、技术之间交叉融合不断迸发颠覆性创新热点,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更多动力源。在产业方面,新兴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产业间耦合协同更加紧密,兼具制造和服务性质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更丰富的路径。在组织上,具有更强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集聚力和整合力的“平台型企业”出现,重新定义了供给与需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为生产力要素重新组合提供更高能级载体。
全新要素引入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赋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生产资料引入生产力要素体系。相比土地、劳动、原材料和能源等传统生产资料,数据具有更强的复用性、流动性和渗透性,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将极大挖掘和释放生产力发展潜能。

体系化推进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增势。新质生产力形成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变革。世界主要国家都在通过加强体系化部署,增强竞争的整体势能,以抢占科技革命先机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例如,美国推动产业政策回归,并将重构产业创新体系作为战略重点,2022年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覆盖了增加前沿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先进制造业网络、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加速新技术商业化等创新链全链条。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速度更快,在国家间扩散的周期变短,科技和产业竞争与规则竞争同步,技术标准和治理等方面的规则之争成为体系化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谁就掌握了生产力进步的方向,进而形成塑造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优势。


三、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着力点



持续推动重大科技突破,点燃新质生产力孕育新引擎。更加有组织地开展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变革方向和趋势的跟踪与研判,强化对突破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的评估和预警,主动探寻变革拐点和破局点,为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新赛道的前瞻和及时布局提供科学支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等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全链条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在相关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持续动力。加强高质量要素供给,创造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基础。以系统观念加强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创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主体性能动作用。完善数据产权、数据标准、数据开发利用等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最大限度激发数据要素潜能。超前谋划和部署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型基础设施,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强化重点制度创新,释放新质生产力形成新潜能。推动国内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统一,促进商品、要素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加速器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治理体系和平台,完善创新试错容错纠错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营造更加包容审慎的治理环境。进一步提高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能力,提升“中国方案”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构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