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458 发布时间:2023-10-20 09:54:27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根据《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制造业已基本完全开放,仅保留“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两项。
另外,2022年1月1日实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减至27项,其中禁止类17项、限制类10项,实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
负面清单不断“瘦身”,外资结构不断“升级”,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息。
不断“瘦身”的负面清单
外资准入制度与国际投资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外资准入即为外商投资准入,作为国家外商投资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对外资能否进入、进入的范围以及进入的程度进行限制和管理的行为。
负面清单,在国际投资领域也被称为否定列表、否定清单、不符措施、特别管理措施等,它主要体现在外资准入阶段。东道国在实施开放的外资政策的同时,对于一些关键部门和产业领域也做了相应的保留,实施严格的管控,目的是保护东道国国家经济命脉,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根本利益,将这些保留的行业部门以清单列表的形式呈现,即称之为负面清单。针对这些保留的部门往往会采取严格限制,比如禁止准入,设置股权比例限制、设置严格的审批等。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是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背景之下保障相关投资主体权利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负面清单根据我国国家政策、结合产业发展状况自行制定颁布,负面清单列明的行业领域,外国投资者禁止投资或必须符合相应的限制条件才能投资,未列明的行业领域,则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进行管理,即“法无禁止即自由”。
我国对外资准入的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95年,《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我国第一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颁布,将外商投资项目分列4类并进一步加以解释。
这一时期我国外资管理采取的是“正面清单”制度,在这之后指导目录分别在 1997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5年、2017年、2019年、2020年进行了9次修订。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8月,为了适应国际新形势,探索更加开放的外资政策,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9月,国务院就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规划发布了具体方案,并明确规定我国要在上海自贸区展开负面清单的试点工作,将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与国际对接,这是探索建立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法律制度的首个试点。
随后上海市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在清单的具体内容设置上将产业部门进行分列,并将涉及清单规定的领域之外的外商投资项目放宽了具体要求,不再进行审核,只进行备案,允许外商在这些领域自由投资。
至此我国第一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问世,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试点工作。
“先试点,后全国”。
从2018年开始,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形式上区分了全国版和自贸区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也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分离出来,改为以单独文件发布),并更新了4版全国版负面清单。这是我国在推广和实践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过程中建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规范,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适用范围也由自贸区扩展至全国。
从条目上,全国版和自贸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呈现出逐步缩减的趋势,如今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也已经全面取消,这表明我国对外商投资开放的力度逐年加大。
和以前的管理措施相比,2018年版负面清单的颁布减少了“限于合资、合作”的要求,在企业控股比例以及金融领域也减少了限制,并且首次增加了关于“过渡期”的安排。2019年,清单条目由45条缩减至37条;2020年版清单条目又减少了7条,并首次提出负面清单“豁免”规定,这是我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下扩大开放的一大创新举措。
2021年,清单条目缩减为27条,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自贸区负面清单已经实现了制造业全部开放,并进一步探索放宽服务业准入,在种业、汽车船舶和飞机制造、证券、银行、保险、职业培训等众多行业、领域取消或放宽了外资股比限制,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了更大的市场机遇。
不断“瘦身”的负面清单体现了我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1995年的481.3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734.8亿美元,中国吸收外资在规模数量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20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大幅下降34.7%,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金额仅9988.9亿美元,中国实现逆势增长,占全球比重达15%,居世界第二,连续2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吸收外资金额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2021年,我国吸收外资仍保持全球第二。
“全面开放”更多是一种表态
上海外资协会会长黄峰表示,全国层面的制造业外资准入此前已经基本放开了,这次的全面开放更多是一种表态。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面临挑战,需要持续推出更具针对性和含金量的稳外资政策。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已经从过去的中低端迈向了中高端。这次全面放开对全球都是利好的消息,对制造业更是如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此次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释放出三个关键的信号——
首先,中国站起来靠的是制造业这个“脊梁骨”,接下来富起来、强起来也要继续靠制造业这个“脊梁骨”。其次,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以中国制造业全面取消外资准入限制为关键的开端。第三,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实体经济,“这改变了过去欧美大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服务业而轻视了制造业的道路”,中国在制造业上拥有较强的基础和支撑,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提升,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持续加码制造业的升级,“两手都要硬”。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利用全球最优质的要素,这样才能缩短路径,提高效率。”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他指出,鼓励外商制造业投资,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利用外资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外商投资企业还可以有效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利用外资发展面临新机遇。
《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3》显示,2022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增长4.5%,按人民币计首次突破1.2万亿元,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欧盟、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5.3%和9.5%。
不断“升级”的外资结构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71.7亿元,同比下降5.1%。这是这项数据三年来首次下降。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提出,实际使用外资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全球跨国投资乏力,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较大,造成增速下行。外商投资是市场行为,阶段性波动是正常的。因此既要看规模,也要看结构;既要看当下,也要看长远。
在外资同比下降的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99.5亿元,同比增长6.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9.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39.7%、25.6%。高技术服务业中,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7.1%。同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154家,同比增长33%。
魏建国认为,在美国要求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做好统一大市场,因为市场资源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大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当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把工厂放在美国,再出口到中国市场,还是把工厂直接放在中国,许多美欧跨国公司老总比我们都精,比我们考虑得都详细。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马斯克、库克以及欧美许多跨国公司巨头访华的动因,只有大市场才能引来大项目”。
在他看来,吸引外资依靠优惠政策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实现新的吸引外资的手段和目标,除了靠大市场,还要向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要红利,抓紧实施制度性的开放。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持续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稳外资政策措施。
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增量”“加强投资服务,稳定外商投资存量”“引导投资方向,提升外商投资质量”等三方面的重点任务。
同样在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在保持已有鼓励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按照“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原则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鼓励目录》包括“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全国目录在增加条目数量、优化目录结构的基础上,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技术迭代升级;中西部目录在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各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的基础上,新增或扩展了有关条目,进一步优化外资区域布局。
主要变化有:一是持续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全国目录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新增或扩展元器件、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有关条目。二是持续引导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全国目录将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修订重点,新增或扩展专业设计、技术服务与开发等条目。三是持续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结合各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比较优势扩大中西部目录鼓励范围。
今年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等六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
意见提出,支持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与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相关投资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另外,商务部在近期举行的多场发布会上均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9月27日,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实现了制造业“清零”,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服务业开放。商务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深化研究,推动合理缩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同时,推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引领全国持续扩大开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10月12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的可行性,吸引更多全球要素进入中国市场。(综合编辑)
/今年,这些外资加码投资中国>>延伸阅读 ...
2023年至今(数据截止至2023年8月22日),外国资本投资中国企业事件超160起,投资规模超900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有不少外资私募股权基金也在中国设立办公室,这些外资在加码投资中国。
01淡明资本
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旗下的独立全资子公司淡明资本宣布,第一期基金True Light Fund I已募到33亿美元(约合240亿元),吸引到了包括主权财富基金、基金会、金融机构和家族办公室在内的全球投资者。
该基金将投资于大中华区高质量投资机会。成立于2021年的淡明资本不同于淡马锡,是独立运营并独立对外募集资金。
除了新加坡总部,其在中国上海静安嘉里中心也设立了办事处。“淡马锡设立淡明资本作为其资产管理业务部门之一,以扩大投资中国结构性趋势的生态系统。”淡明资本董事长Chia Song Hwee这样表示。
02汉领资本今年2月,资产管理规模达8320亿美元的美国PE巨头汉领资本,宣布上海办公室正式开始运营,这意味着其在加大布局中国方面更进一步。
作为一家老牌外资私募豪门,成立至今,汉领资本致力于为全球专业投资者提供卓越的服务与全面的投资管理方案,迄今员工约600人,在北美、欧洲、亚太及中东地区均设有办公室。截至 2022 年12 月31日,汉领资本总管理资产规模约8320亿美元,其中包括1080亿美元全权委托类资管规模和7240亿美元咨询顾问类管理规模。
汉领资本宣布上海办公室正式开始运营,凸显公司对于亚太区域业务发展的决心。其中,上海办公室是汉领资本继香港、首尔、悉尼等地之后在亚太地区的第六个办公室。
汉领资本董事总经理及亚太投资联席主席夏明晨将领导上海办公室的业务发展,目前上海团队已有共 7 位专业的投资人、业务拓展、风控合规业务人员。汉领资本董事总经理及亚太投资联席主席夏明晨近日参加论坛时表示,“上海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对亚太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机会长期保持信心,上海办公室的成立将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进一步促进汉领资本中国业务的发展。”
03渣打VC今年3月初,渣打私募基金落地深圳。资料显示,渣打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20日,注册资本200万美元,实缴资本50万美元。
渣打私募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为林曦明。林曦明此前分别在KPMG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华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移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珠海乐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职,并于2021年进入渣打环球商业服务旗下渣打创投(SC Ventures)部门。
渣打创投为渣打银行旗下的产业资本。天眼查资料显示,渣打创投成立于2018年,是渣打集团旗下负责投资与创新孵化的重要分支。目前,渣打创投全球范围内在管资产规模逾11亿美元,投资及孵化范围包括数字银行与生活方式、线上经济与支付、中小企业与供应链金融、虚拟数字资产、云服务、ESG等多个细分领域。目前渣打创投总部设在新加坡,并在全球多个城市设有办公室,其中包括中国上海与香港。
早在2019年,渣打银行宣布集团旗下的渣打创投 (SC Ventures)在上海落地,并成立渣打创新实验室(eXellerator),旨在搭建银行、客户与金融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该平台也是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成立的首个金融科技创投支持平台。从渣打创投,到成立股权私募基金,渣打银行完成了从CVC到VC的身份转变。而在这过程中,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 )或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渣打中国与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跨境金融、资金托管、生态建设展开深入合作。同时,渣打香港与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天使子基金,以携手共建大湾区中小科创企业孵化生态系统。
04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阿布扎比主权投资者穆巴达拉投资公司9月份正式开设了北京办公室,意味着阿联酋在中国的投资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不仅通过出资做LP,还进一步躬身入局加速直投项目。
穆巴达拉已经建立起一支专门投资中国市场的团队。据官网列出的信息,穆巴达拉中国投资计划团队由7人组成:中国办事处负责人为穆罕默德·阿布达尔;投资总监为格兰特·坎贝尔和孙铮;高级投资副总裁共有4位,分别为法哈德·阿尔·贾布里、维内林·佐内夫、姜礼东、马吉德·阿尔·马兹姆。
2015年,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协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出资100亿美元,用于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性和商业性的投资项目。穆巴达拉运营资本逾50亿美元。已投资70多个项目,涵盖科技、消费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包括快手、BOSS直聘、小鹏汽车等知名公司。
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首席执行官哈勒敦近期表示,阿中是全面战略伙伴,双边经贸合作十分重要。阿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实现新的发展。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重视中国市场,将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来源:创业资本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