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392 发布时间:2023-10-18 09:44:49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组(委)会议等重要会议,研究人才工作议题;多次在两院院士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表人才工作讲话;多次深入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厂矿企业一线,实地调研人才培养使用和发展问题;就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大力倡导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释放出我国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大国复兴之路的强烈信号,昭示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定推进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决心,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总体人才战略布局的深刻思考。
把握“两个大局”,将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核心战略位置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加速演进,霸权主义、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使全球形势更趋复杂,围绕高技术、新产业控制权的较量更加激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党和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日渐式微,人才红利逐渐凸显。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凝聚磅礴的人才力量和智慧能量,引领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事关民族复兴的战略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等重要观点,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才强国战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核心战略位置。
人才强国战略,是通过推动人才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家强盛目标的路径选择、长远谋划和系统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我们党在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大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纳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等系列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以更高站位、更大视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以上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明确了新时代推动人才发展的方向标、着力点和操作面,为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基础。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工作体系不断优化提升、进阶发展,其中体现着时代性、发展性、传承性、科学性,也反映出与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宏观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涉及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支持、激励、保障等人才管理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其中不仅揭示出人才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底层意义,更指明了未来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和关键环节,进而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体系,赋予人才强国战略以新的理论内涵,加快推动了我国人才工作战略转型和人才力量锻造提升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总牵引,提出了“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战略愿景,指明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路径,强调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撬动点,点明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以更大力度吸引集聚海外人才等一系列战略着力点,给出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工作方法论,强化了坚持“党管人才”的战略保障和战略支撑。在此基础上,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面向2035年和2050年发展目标,从战略导向到对应举措,从目标定位到检验标准,进阶提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任务新布局,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在总体上构建起一个思想深刻、逻辑清晰、层次递进、体系完整、互为支撑的国家人才战略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导向和实践路径,推动中国未来人才发展明晰历史进阶新方位,迈向世界中心大舞台。
将人才发展放到党和国家最高战略层面中去布局谋划,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鲜明特色和宝贵经验,其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战略洞察、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将人才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战略资源,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这种历史自觉的背后,是对国家民族振兴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遵循,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的危机意识和主动担当,体现了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战略前景的主动谋划和奋发有为。
聚焦创新驱动、自立自强,锚定人才强国战略进阶新基点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上演着一场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较量。近代以来,每一次后发国家的成功赶超,莫不伴随着人才引领、科技先行。世界强国的基本内核首先是科技强,其次是经济强,但这两者的背后都是人才强,否则只能是“大而不强”。当前,随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国博弈日益加深,数字经济、创造力经济蓬勃兴起,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我们要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全球竞争当中赢得先机,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确立“人才引领”思维理念,构建符合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规律、支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国家人才战略新基点。
时代背景、挑战机遇变了,目标任务、战略取向也会不同。当前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来到北京中关村开展集体学习,即是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一事关民族振兴的发展战略调整变化,标志着我们不再施行国家发展的模仿型战略、跟随型战略,而是升级为一种领先型战略、夺标型战略。我们力求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新站上世界发展的潮头和灯塔位置。这种战略范式的升级和转变,要求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由学习模仿走向前沿突破,实现若干重大发展课题的自主独创解决,在强国建设、伟大复兴道路上实现一系列重大台阶的自主迈进,构建匹配世界一流强国的软实力、硬实力,具备引领全世界向前发展的动能、势能、感召力和辐射力。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级战略,人才发展战略是二级战略,人才发展战略是要为一级战略和全局战略提供支撑的,是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可以说,人才战略从来脱离不开“竞争”背景,人才战略从来都是为“发展”服务的。那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支撑经济发展呢?基于发展的推演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明确“创新驱动”与“人才驱动”的等效逻辑,将“创新驱动”与“人才驱动”等同起来,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本质和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及人才工作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核心位置。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有创新含量、技术含量的发展,特别是有人才智力成果支撑的内涵式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具备高价值性、延展性、可持续性和难以模仿性,进而构筑起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门槛。因此,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人才优先发展”,到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引领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发展阶段变化提出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人才新篇章。笔者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人才工作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城市化、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创新经济等四个不同阶段。当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也即完成“动能转换”之后,引进一个人才、带起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的人才引领“雁阵效应”将成为一种常态化事件。当前,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已由创新经济阶段进入大脑型经济阶段,成为人才引领发展的典型示范,其背后的竞争已进入“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竞争。
所谓“人才优先发展”意味着我们将人才资源与土地资源、金融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还放在同等位置,但是“人才”在各资源要素中要先行一步。而“人才引领发展”,其内涵是指将人才资源放在其它各要素的前置位置,人才发展不仅要“先行一步”,而且战略排布的初始位置不同,处于其它各类资源要素发展的引领位置。当前,我国正进入重要的发展动力转换期、发展模式升级期和国家战略进阶期,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尤为重大。而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其实质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要进一步增强人才资源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进一步提升人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贡献程度和贡献水平。
围绕人才引领驱动,构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体系
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动力;民族复兴路上,人才发展是战略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多年奋斗,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12亿,均居世界第一;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1.2%。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根据科睿唯安2021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内地的上榜科学家达到935人,4年内所占比例翻了一番,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高被引科学家”集聚区。2012年以来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400余万人,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人,迎来了“进大于出”的历史性人才回流大拐点。根据最新的《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我国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29.8%提升到34.5%,人才引领创新发展作用日趋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和创新创业水平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大幅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人才优势正在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可以说,当前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最全门类的人才积累,在若干人才发展指标上接近或赶超世界一流发达国家水平,并正在形成一个加速追赶态势。有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世界顶尖人才孕育产出和科技创新质变临界点上。在这背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成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的具体表征和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人才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在人才队伍结构方面,高精尖人才、战略科学家匮乏,基础研究人才不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在人才效能方面,科技和产业领域中还存在大量“卡脖子”“从0到1”问题未得到解决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同时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特别是顶尖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明显差距。
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应势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以大目标引领大改革、大布局、大发展,在国家人才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里程碑意义。本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时空布局,指明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回答和解决未来“人才转型”问题、“人才泛化”问题、“人才战略支点”布局问题、“人才重点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和“人才发展治理构架”问题,形成一个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慧能量和人才准备。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人才章节前移,位置显著突出,提出“人才引领驱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等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将大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个转变”(“人才引领驱动”的生产力定位转变)、“三项任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大举措”(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基本架构的新时代人才战略新体系。其中,完善人才战略布局主要是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构建3+N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此外,党的二十大还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写入党章修正案,成为党要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和行动纲领。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迈入建设世界一流人才强国的新征程。
以“八个坚持”为支柱形成新时代人才论述的思想根基与雏形
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人才工作推动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上提出了“八个坚持”,体现了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八个坚持”提出了把握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基本纲目,明确了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点、立足点和突破点,既贡献了“理论”,也给出了“实践”,形成了一个“知行合一”“点线面结合”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立体化图景。“八个坚持”的总结和提出完成了从人才工作实践到人才发展理论的升华循环,不仅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才篇”,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更构建起新时代人才工作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核。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党管人才首先是党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健全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解决方式方法问题,需要牢固把握党管人才的重点和关键:聚人心、指方向、定战略、抓协同、促服务、提绩效、强保障,着力形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合力,构建有力完成各项攻坚任务的人才工作体系。
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背后,最主要还是人的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个国家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形成科技、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大力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调动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走出一条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人才工作不是“就人才论人才”,需要落实到“四个面向”体现的人才发展成效和人才工作效能上,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服务于解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因此,我们要以服务“四个面向”的实际效果作为评判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具体标准,“四个面向”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立足基点、价值体现和使命担当。
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需要具备一大批大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也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我们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规律,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解决和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要坚定人才自信,我们是“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的。
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全球人才制度竞争优势的路径方法。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更大力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向科学家赋权,大力破除“官本位”痼疾,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收益分配和创新创业等重点制度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加快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制度保障。
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