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时期如何高质量创建国家高新区

浏览次数:145 发布时间:2023-04-13 08:39:23

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复拉萨高新区、安庆高新区等4家为国家高新区,全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7家,国家高新区升级工作重启。“十四五”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提出“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步伐”,到2025年全国国家高新区数量要达到220家。未来国家高新区建设步伐将加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进一步扩大,各地应抢抓国家高新区创建“窗口期”,高点定位、加速奔跑,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一、各地创建国家高新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照国家高新区创建新的要求,在对高新区重视与否、产业特色发展等方面,各地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亟需对标找差、补短板,真正推动“以升促建”。
1、对高新区认识和重视不够。科技部反复强调“发展地方高新区,地方政府是高新区建设主要责任主体。”但部分地方政府只是把高新区升级当做“面子工程”,未将高新区作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未给予高新区配置最优的人力、空间和资源。部分省级高新区前身为经开区、工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为主,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内生发展路径、模式认识不够,内生发展不足。
2、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当前升级的高新区以中西部省级高新区为主,部分高新区营收规模不足300亿元,园区生产总值占城市生产总值比例不足10%,尚未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部分高新区仍以传统产业、低端制造业为主,产业特色优势、“高”“新”不突出,数字经济、高端服务业等发展滞后,新领域新赛道上开辟不足。
3、高新底色亟需擦亮。部分省级高新区创新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有限,创新投入不够,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不足,尤其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机构作为高新区的标配,仍有部分园区尚未破零。标志性的工作、品牌性的活动缺乏,尚未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数量偏少,部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40家。部分省级高新区空间建设仍以工厂、厂房为主,教育、医疗资源、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等城市功能不足,缺少高新区“又高又新”形象。

二、“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实践经验



从2007年开启高新区升级工作以来,历经多次扩容,目前全国已有新升级国家高新区123家,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部分新升级高新区通过资源倾斜、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开展产城融合等举措,“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价值。
一是大力倾斜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高新区。安康市把创建国家高新区作为一号工程,将全市80%的双创资源、全市最好的学校、医院向安康高新区布局,市委常委兼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设立独立财政独立金库,并赋予安康高新区规划、土地、行政审批等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2016-2020年间,安康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2%,工业总产值由全市第6位跃升至全市第2位。
二是聚焦区域个性,培育特色产业、新赛道。湖州莫干山高新区聚焦地理信息产业,通过联合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共建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德清地理小镇、承办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成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等举措,引驻地理信息企业超400家,营业收入达260亿元,成为地理信息相关领域的世界中心。资阳高新区按照“一园一校一馆一镇”四大功能区规划建设中国牙谷,以口腔装备材料为核心,引进国内外知名口腔企业项目102个,形成涵盖口腔设备4大类60余种、口腔材料5大类100余种全产业链集群和牙谷产业生态圈。2021年,中国牙谷实现年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42.86%。
三是高位谋划布局,实施科技创新标志性工程。宜宾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意见》、《关于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等政策,以宜宾高新区为核心,建设大学城、科创城“双城”,以“双城”建设助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目前在宜办学高校已达12所,在校大学生由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7万人,留学生人数居全省第2位。
四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产业科技新城。松山湖高新区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以“主题产业园区+综合服务社区”建设为主抓手,围绕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建成了松山湖科学公园、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引入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等6所大学,筹建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创造了“松湖教育”模式。

三、“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建议



创建国家高新区关键是要“以升促建”,按照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导向和要求,深入分析自身发展基础,摸清家底,对标找差,确定“以升促建”的目标和方向,着重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动高新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又高又新发展。
1、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地方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要摆正心态,加快认识和理念转变,把高新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高新区作为区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提升高新区位势,由市级领导担任高新区主要领导职位,赋予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财政金融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匹配最好的土地、最好的干部、给予最优惠的政策,优先将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在高新区布局。支持高新区扩容协同发展,通过托管或整合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园区,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推动高新区扩容增能,补齐园区创新板块、城市功能板块,并建立、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做实“一区多园”。设立高新区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开展高新区发展专项研究,高水平编制高新区发展规划。
2、产业发展突出“高新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深度挖掘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园施策,明确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和创新型特色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赛道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利器。高新区应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开展新赛道新领域专题研究,制定新赛道选择和培育方案,谋划布局体现区域特点与经济优势、有爆发成长潜力的新赛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重点聚焦补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科技创新关键指标。有限聚焦、重点突破提升研发机构数、创业服务机构数、高新技术企业数、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等关键指标。力争国家级孵化器或众创空间数破零。制定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推动现有创业服务机构提档升级,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谋划标志性科技创新举措。支持有条件高新区通过整合或新建等方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城、科教城等创新载体,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的创新资源和研发实力的知名高校院所,引进国家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等国家级高水平研发机构,探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等研发机构。推动高新区与先进园区“结对子”,支持园区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与东部先进高新区合作交流,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
4、梯度引培一批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高成长、高价值和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挖掘和培育工作,遴选一批潜力型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积极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建立企业创新积分评价体系,发布企业创新积分榜单,推动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与创新积分高的优质企业对接合作。实施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倍增计划,立足现有高企、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政策,制定企业梯度培育差异化扶持政策,推动“企业梯度-政策梯度-空间梯度”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