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浏览次数:411 发布时间:2019-11-13 09:17:56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经济持续低速增长且分化态势继续延续,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并进入深度调整期。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产业革命,而科技产业革命也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科技产业革命也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新机遇。
一名工作人员(右)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示一款基于5G网络实现远程控制的机器人(8月29日摄)。
世界贸易增长承压。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尤其是2018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挑起贸易摩擦,主要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世界贸易增速大幅减慢。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3%,低于2017年1.6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世界贸易形势更加严峻。WTO全球贸易景气指数已经从2018年一季度的102.3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96.3,连续两个季度低于100的枯荣线,为2010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根据WTO的预测,2019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将降至2.6%,为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FDI(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持续走低。FDI从2017年的1.5万亿美元降至2018年的1.3万亿美元,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规模。2019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强化了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审查,加上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下降、越来越多的轻资产投资模式,加剧外国直接投资持续萎靡。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预测,2019年外国直接投资虽有回暖,预计增长10%,约达到1.5万亿美元,但仍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新科技产业革命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数据流动性和可获得性大幅提高,信息不对称性将不断降低,将促进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社会化、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小微化,推动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组织网络化、产业集群虚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传统依靠规模经济来提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受到挑战。新科技产业革命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工业化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的突破及应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发展,制造企业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不断从产品制造向服务端延伸、整合,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价值链“微笑曲线”底部环节将不断拉平、附加值逐步提升,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将获重构。
新科技产业革命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科技产业革命将改造我国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到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过程,将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全面嵌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将打破我国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融合。随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将加速重构,产业质量效益将获提升。新科技产业革命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新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将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而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则将打造出新的业务部门和新的主导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将改造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智能机器人等广泛应用将替代低技能劳动、简单重复劳动,缓解劳动力紧缺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新技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将催生出具有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产业、新业态,尤其是依托我国纵深多样、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必将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增长点。依托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产业条件,近14亿人口基数、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等塑造的全球规模最大市场,以及日益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成果、新型基础设施等要素支撑条件,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拥有足够的韧性和巨大发展潜力。未来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推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增加新型要素积累并大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快建立产学研对接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网络,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提高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二是围绕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前瞻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激励,提高人才支撑能力。三是围绕提高资本积累,不断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本支撑能力。四是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支撑能力。五是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相关配套制度体系改革并加强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我国适应、参与和引领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制度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