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关注 | 发改委:靠前发力,促进投资

浏览次数:233 发布时间:2022-04-20 09:38:02

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扩大有效投资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适度超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领域重点建设任务,加强项目调度,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督促各地方有力有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积极调动社会投资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 支持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


从投资结构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社会领域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其中,卫生和教育投资增长迅速。从资金来源看,财政资金早发力的带动效果明显,民间投资活力增强,1—2月增速较去年全年明显提高。从发展趋势看,投资先行指标向好。新开工项目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将对投资稳定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总的看,当前稳投资工作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用规模较大;投资增长点较多,有较大投资空间;各方面稳投资工作积极性高、力度大。


——聚焦重点领域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


三是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卫生、教育、养老、托育等领域建设。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资金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着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今年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目前各地方正在加快发行使用。加上去年四季度发行的专项债券,今年可以使用的专项债券资金规模较大。


二是加强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衔接,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有序实施能耗单列。


——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一是加快履行项目各项审批手续。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建设程序,防止“未批先建”“边建边批”。


二是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推动尽早开工,协调保障用工和原材料供应,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一季度,国内新建5G基站8.1万个,总规模超过150.6万个;千兆网络端口新增54.9万个,总量达到841万个,具备了覆盖3亿家庭的能力。


——启动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补齐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网络短板,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围绕城市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等领域,部署了一批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工程,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应用,支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建设,加快数字化融合基础设施发展。


——规划部署和新建2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重大原创成果策源地,带动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加大创新基础设施投入。


三、发挥交通建设在拉动投资中作用


1-3月预计铁公水航等交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6360亿元,同比增长约9.8%。


——加紧编制印发规划


印发实施“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推动印发实施“十四五”铁路、民航、邮政等领域专项规划,明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领域、重点方向和重大任务。


——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召开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协商会议,印发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重点推进前期工作的铁路和机场项目清单,及时解决疏通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


——破解要素保障难题


建立健全国家层面重大交通项目要素协调保障工作专班,立多层次要素保障协商机制,统筹安排资金等建设资源和条件。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鼓励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优先支持存量项目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以“存量带增量”。用好跨区域补充耕地统筹机制,做好资源要素匹配、供应和预留。


——加强调度督促落实


以“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压实各地、各相关单位主体责任,通过会议、函询等方式,持续督促地方加快项目建设,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率,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交通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围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推动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年度项目清单已经明确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二是超前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快《国家公路网规划》、《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等规划编制,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为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后劲。三是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发挥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协商机制、机场项目军地协调机制等作用,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鼓励毗邻省份在国家指导下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跨省跨区重大项目。


四、大力推动制造业投资


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两个方面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投资力度,结合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要求,谋划启动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力度,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进程,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9%,高于2021年全年增速7.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百分点,据测算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度达60%左右,已经成为稳投资、稳经济的重要支撑。


——上中下游产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从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情况看,都呈现良好势头。特别是下游消费品制造业,1-2月投资同比增长29.8%,高于制造业总体8.9个百分点,扭转了去年以来投资恢复相对缓慢的态势。


——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民间投资是制造业投资的主体。1-2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总体9个百分点,展现了制造业投资充沛的内生动力。


——产业升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1-2月技改投资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6.3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达41.7%。同时,1-2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21.8个百分点。


下一步,将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研究储备新的政策预案。要继续完善投资环境,拓宽制造业投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推动更多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成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助力我国制造业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东数西算”的投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大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运行的底座,不仅能有效带动信息技术研发制造、通信网络、能源等上下游产业投资,还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畅通数据要素流通应用,对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今年以来,坚持市场导向、按需建设,严格能耗约束,提升利用效率,积极促进大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新开工项目25个,数据中心规模达54万标准机架,约为2700万台个人计算机的算力,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1900亿元。其中,西部地区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投资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转移的良好趋势。


下一步将加大统筹力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加快提升8大算力枢纽的影响力和集聚力,有效带动大数据中心产业上下游投资。预计“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中心投资还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累计带动各方面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加强民生资金保障


2022年安排的社会民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730亿元,支持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减轻病人异地求医的负担。重点支持公办养老托育机构建设,创新性支持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普惠幼儿园、全民健身等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孩子的“入园难”、“入园贵”,老人的安心养老服务等难题。支持残疾人服务设施、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优抚医院、光荣院等设施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发挥中央投资带动作用


促进有关领域、有关区域形成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和解决方案,统筹土地、规划、财税、融资等多项支持政策,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指导地方统筹用好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资金渠道,共同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


——推动民生政策落地见效


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专门实施方案,与民生保障目标挂钩,明确建设任务和完成时限,完善经费、人员等配套措施。通过重大建设项目库、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地方执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视情况及项目的具体进度进行实时监测、按月调度,确保相关项目如期开工、及时完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七、加强疫情防范,提升医疗投资


——“外防输入”,提升重点地区防控能力


今年初,已安排两个批次医疗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33.8亿元,支持61个项目建设。其中,重点支持9个陆路边境地区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检测救治设备配备,筑牢边境口岸疫情防控救治的防线。同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完善工作预案,持续支持疫情防控能力建设。


——“内防反弹”,实施防控救治重大工程


继续支持疾控体系的建设,启动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工程,在全国布局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积极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逐步覆盖到全国所有省份。同时,谋划推出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重大工程,进一步织牢织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聚焦“看病难”,推动医疗资源拓展延伸


一是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8个试点省份2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引导高水平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外转就医较多的地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逐步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向“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再迈进一步。对于每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分阶段给予资金支持,累计不超过5亿元。


二是启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遴选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打造医学领域的“国之重器”。


三是有序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区域均衡布局,努力缩小地市和省会城市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


四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启动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谋划推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工程,示范引领中西医协同。继续推进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进一步增加群众身边的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


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要支持方向,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藏粮于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东北黑土地保护


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26亿元,继续支持各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集中连片建成一批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产加销紧密衔接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到2022年底如期完成全国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二是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深入总结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的有效经验和模式,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综合运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程性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三是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提升大豆油料生产能力,努力提高自给水平。与此同时,持续加强大型灌区建设与现代化改造,着力建立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改善农田水利条件。


——藏粮于技,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将支持有关方面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制(繁)种等环节,加快完善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确保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在动物防疫方面,重点是推进国家动物疫情监测中心、省级动物疫情监测中心、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等建设,加强基层动物疫苗冷藏设施和清洗消毒中心建设。在植物保护方面,重点是加大病虫害监测田间网点建设力度,在病虫害迁入边境地区、防控薄弱地区启动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储备库建设。


——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5亿元,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支持畜牧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针对草原超载过牧和牛羊肉供给长期偏紧的问题,从今年开始我委将安排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牧区半牧区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落实地方政府保障粮食安全责任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粮食安全投入保障的同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等方式,持续加大粮食安全投入力度,切实把粮食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


九、吸引撬动民间投资参与


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兴产业、新能源等投资机会持续涌现,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2021年,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6.5%,成为投资主力军。下一步,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间投资条件


研究出台新形势下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建设。推动合理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


——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吸引民间投资参与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采用PPP等方式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提高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便利程度,鼓励回收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专业运营方等,发挥民间投资优势,提升存量项目的资产价值,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创新投融资方式,丰富投资融资渠道


落实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重点项目落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和再投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


——鼓励规范,促进民间投资转型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合理确定发展战略,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