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思路与策略
浏览次数:234 发布时间:2022-04-06 10:00:17
·供应链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实现我国供应链自主可控也是亟待完成的重点任务。· 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对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意义重大。· 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需要多管齐下,并注意协调和处理好与全球分工合作等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的重点任务,明确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那么,仅就我国供应链而言,需要应对哪些问题和风险?为什么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如何多措并举保障供应链安全?这些都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般来说,供应链主要指跨国公司在全球采购原材料并经过复杂的流程将其组合成制成品的过程。在世界各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需要有效管理遍布全球的供应链,也就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等,将顾客所需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合适的数量、质量和状态,送至合适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优化。
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布局供应链,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条和网络。作为全球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各国供应链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由于一国难以对他国供应链实现有效的控制,供应链运转有失控的可能,所以供应链安全问题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我国也遇到了一些因供应链运行出现故障甚至断裂而导致的产业运转不畅等问题。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技术保护和技术壁垒。比如,有的国家一旦发现我国某项高科技研发到了关键节点,就开始严加限制技术供给。一些国家因具有技术优势或资源优势,能够控制某一产业的全球供应链,成为“链主”。他们会借助“链主”的地位,以自身需要为中心在他国布局供应链,将利润率不高的供应链环节转移出去,同时巩固自身在价值链最高端的优势地位,并利用其控制力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其他国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面临较大的供应链风险。我国近年来就频繁受到个别“链主”国家的打压。由于我国有些产品还处于供应链中加工装配的环节,一些核心技术尚受制于人,存在短板,直接导致了被“卡脖子”。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也促使一些国家采取措施,将部分关键供应链移回本国,或进行供应链再布局。因此,实现我国供应链自主可控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应当对供应链自主可控有正确的认识。“自主”指的是,我国能够在关键供应链上起到主导作用;“可控”指的是,对于某些供应链,我国虽然不能主导,但却有较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顺畅运行,实现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通常而言,衡量一国供应链安全性的指标包括韧性和弹性。韧性是指供应链有足够强的抗打击能力;弹性是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供应链具有从意外破坏中迅速恢复及可持续运行的能力。实现了“自主可控”,就意味着供应链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弹性,能够在外界冲击下保持或快速恢复正常运行。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要在国内建设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即从原材料、设备到中间产品、制成品,再到消费者的购买,这一系列环节都自主可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能让本国供应链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同时,我国具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高效的产业集群,这是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我国必须建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制造强国不仅要求制造业规模大、产业部门齐全、技术含量高,而且要求有足够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从近年来个别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供应链打压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存在一些包括技术短板在内的薄弱环节。因此,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我们必须打造自主可控、高度安全的供应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复杂化,国家间的供应链依赖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提高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还应注意协调和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是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全球分工合作的关系。自主可控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自主”和“可控”,很难囊括供应链所有环节,所以应把自主可控和全球供应链合作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卡脖子”环节,应在本国有一定的技术储备,有能力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应本着互利共赢原则,通过与其他经贸伙伴国签署自贸协定、投资协定等,建立更加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国际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二是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升级的关系。对于我国而言,除了要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还需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从企业层面来说,应大力发扬企业家精神,在原材料、技术、产品、市场及生产组织方式上全方位推动创新。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大力夯实科技创新链中基础研究环节,做好长期规划,持续投入。同时,还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高度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
一般来说,供应链主要指跨国公司在全球采购原材料并经过复杂的流程将其组合成制成品的过程。在世界各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需要有效管理遍布全球的供应链,也就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等,将顾客所需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合适的数量、质量和状态,送至合适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优化。
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布局供应链,形成了复杂的供应链条和网络。作为全球供应链的组成部分,各国供应链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由于一国难以对他国供应链实现有效的控制,供应链运转有失控的可能,所以供应链安全问题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我国也遇到了一些因供应链运行出现故障甚至断裂而导致的产业运转不畅等问题。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技术保护和技术壁垒。比如,有的国家一旦发现我国某项高科技研发到了关键节点,就开始严加限制技术供给。一些国家因具有技术优势或资源优势,能够控制某一产业的全球供应链,成为“链主”。他们会借助“链主”的地位,以自身需要为中心在他国布局供应链,将利润率不高的供应链环节转移出去,同时巩固自身在价值链最高端的优势地位,并利用其控制力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其他国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面临较大的供应链风险。我国近年来就频繁受到个别“链主”国家的打压。由于我国有些产品还处于供应链中加工装配的环节,一些核心技术尚受制于人,存在短板,直接导致了被“卡脖子”。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也促使一些国家采取措施,将部分关键供应链移回本国,或进行供应链再布局。因此,实现我国供应链自主可控已成为当务之急。
实现自主可控是必然选择
我们应当对供应链自主可控有正确的认识。“自主”指的是,我国能够在关键供应链上起到主导作用;“可控”指的是,对于某些供应链,我国虽然不能主导,但却有较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顺畅运行,实现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通常而言,衡量一国供应链安全性的指标包括韧性和弹性。韧性是指供应链有足够强的抗打击能力;弹性是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供应链具有从意外破坏中迅速恢复及可持续运行的能力。实现了“自主可控”,就意味着供应链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弹性,能够在外界冲击下保持或快速恢复正常运行。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要在国内建设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即从原材料、设备到中间产品、制成品,再到消费者的购买,这一系列环节都自主可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能让本国供应链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同时,我国具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高效的产业集群,这是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我国必须建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制造强国不仅要求制造业规模大、产业部门齐全、技术含量高,而且要求有足够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从近年来个别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供应链打压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存在一些包括技术短板在内的薄弱环节。因此,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我们必须打造自主可控、高度安全的供应链。
多措并举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工作力度。
摸清底数,补齐短板。应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及其他关键产业的供应链进行摸底,按照技术差距和竞争对手施压的情况,对薄弱环节分类列出清单,并列出可能的替代技术。对于关键的供应链环节和“卡脖子”技术,逐一锁定短板,集中攻关并尽快转化研发成果,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对于部分关键产业,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确保供应链安全。发挥优势,锻造长板。在全球供应链中,我国制造业具有不容忽视的竞争力,即“长板”,比如,具有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适合我国产业和市场特点的技术优势等。应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发挥这些“长板”优势,鼓励企业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打牢基础,提升能力。一个国家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能力之上。应建立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准确把握和评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的现状,确定科学合理的升级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明确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加强对共性技术基础研发体系的建设,可考虑根据不同共性技术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注意协调和处理好两大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复杂化,国家间的供应链依赖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提高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还应注意协调和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是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全球分工合作的关系。自主可控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自主”和“可控”,很难囊括供应链所有环节,所以应把自主可控和全球供应链合作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卡脖子”环节,应在本国有一定的技术储备,有能力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应本着互利共赢原则,通过与其他经贸伙伴国签署自贸协定、投资协定等,建立更加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国际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二是供应链自主可控与升级的关系。对于我国而言,除了要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还需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从企业层面来说,应大力发扬企业家精神,在原材料、技术、产品、市场及生产组织方式上全方位推动创新。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大力夯实科技创新链中基础研究环节,做好长期规划,持续投入。同时,还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