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开放发展的新取向、新思路、新打法

浏览次数:166 发布时间:2022-02-28 08:19:51

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2021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指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对国家高新区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园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园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国家高新区要勇进潮头,就必须以开放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经济体,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打法加快部署国际化工作,为民族伟大复兴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高新区面临怎样的历史使命?

在改革开放第二个40年,全球格局与发展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新区如何辨明自身的历史方位?应该承载什么样的国家战略使命?又如何重新审视自身定位?面对全球未来格局的重大变化,高新区准备好了吗?

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逼近突破临界点,高新区准备好了吗?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型产业对全球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前几次科技产业革命,我国处于“跟跑”位置,所承担的创新风险相对较小,使得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世界领先水平的快速追赶,并在若干领域成为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当前,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物质科学、空天地海探索等不断演进,以多领域群体式爆发、前沿交叉技术突破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进入了爆发的“前夜”,我国将进入几乎从未经历过的“无人区”,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跟跑阶段,高新区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进入“无人区”的领跑阶段,高新区是否能领悟到直面风险之艰难?是否能培育出挑战风险、战胜风险之能力?面对我国进入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转型关键期,高新区准备好了吗?借势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分工体系,使我国在过去40年中,利用成本优势、人口红利和环境红利,融入全球大循环,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时至今日,内外部环境巨变,中央明确提出加快调整发展模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内外循环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能否彻底改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转而实施新经济形态的、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形成多元共赢的国际合作方式,才能实现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高新区为实施创新驱动的多元共赢国际合作模式做好准备了吗?面对当前全球治理旧秩序已破、新秩序未立的局面,高新区做好准备了吗?伴随着全球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发达国家的“优势”已逐渐式微,原有秩序对其所带来的“制约”开始多于“好处”。英国脱欧、WTO改革、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以及COVID-19疫情等所造成的国际社会动荡,一系列全球重大变化说明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秩序亟待重构。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世界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增强,因此,对改革既有国际经济秩序、建立能代表更广泛国家利益新秩序的呼声日渐提高。当前,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程度,组织国际进博会和服贸会、加入RCEP、申请加入CPTPP和DEPA,其目的是通过扩大开放争取更大、更多元的国际合作空间,进而在新一轮的国际规则秩序建立过程中争取更多的中国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高新区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承担何种使命,准备好了吗?

部分国家高新区应对全球未来三大变化的初步实践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创新驱动的核心载体之一,在新时期,要更紧密围绕“创新、开放、改革”三大主题,主动谋划未来,加快前沿突破,主动承担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使命,开始了主动深入国际竞合抢抓发展主导权,积极探索在国际新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率先在全国构建开放型创新经济的示范样板等一系列活动

一是主动加强未来谋划,下好未来发展“先手棋”。加强未来研究、谋划未来产业,是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变革下各国的竞争焦点。2019年10月中关村论坛年度主题定位“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贺信中强调,举办中关村论坛,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国家领导的指示精神,2021年11月26日,合肥高新区在举办建区30周年座谈会上暨未来产业发展的启动大会上,率先发布了《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未来科技城”,勇当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全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二是主动扩大开放,建设“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当前,“双循环”的破题之处在于能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承接式”合作,高新区应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提供供应链和制造业的优势能力,加强绿色发展,加快国际流转,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主动而为”,促进融合共赢。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内的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是中以两国领导人共同揭牌的旗舰合作项目,并在特拉维夫设立了江苏-以色列创新中心,通过对以色列10余年的深耕合作,建立了与以色列政府、孵化器、大学、风险投资等多领域合作网络,依托“共建计划”等方式,主动服务以色列优质科技创业项目到中国落地发展。截至2019年底,园区已集聚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90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24个,涵盖了生命科学、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诸多领域,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支点。三是主动深化改革,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争取更大主动权。发挥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作用,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行对标研究,破解制约国内、国际间科技产业合作发展的障碍;将企业出海作为园区国际化的战略抓手,逐步建立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为国家在新一轮全球治理秩序中提供更多的治理基石。例如,规则缺失是当前全球数字治理领域面临的突出挑战。2020年10月,中关村发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立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推动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和监管治理体系。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公信力的数字经济伦理准则”。同时,北京市将依托中关村软件园等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建立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响应国家高新区新版指标评价体系所指引的国际化发展新取向

2021年5月,科技部印发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导向是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转变。其中,在国际化开放方面,新版指标体系的调整较大(见附件),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强调内资控股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国际水平(指标4.1、4.3和4.4);二是强调企业的国际创新合作水平和产出水平(指标4.2、4.5和4.6);三是增加了国际化人才的权重(指标4.7)。


此外,新版指标还有3处调整:一是去掉“内资控股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额”指标,反映了现实情况(国家对外投资的谨慎态度),也反映了不盲目求追对外投资规模的导向。二是去掉“人才战略和政策绩效”指标,直接用国际人才数量、创新创业数量反应政策绩效。三是将“城市宜居和服务功能”指标并入3.9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中。

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可提升空间较大。其中,充分引入国际化人才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最直接手段。以“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占比”指标为例,GEI通过火炬统计数据整理测算,2019年全国169家高新区中,仅35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数量之和占比超过1%,近2/3园区(108家)比例低于0.5%。单就外籍常驻人员而言,仅7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员占比超过1%,半数以上园区(87家)比例甚至不足0.1%。换言之,如果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占比超过1%,其在此项排名中就可以排名进入全国高新区的前20%,提升空间极大。

提升国家高新区国际化水平的新打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按照国家对开放发展的期望要求,以引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导向,国家高新区在新时期重任在肩,要以全新理念、全新打法去开展国际化开放发展新篇章,采取新的战术打法加快国际化进程。

1.设计国际化政策、制定国际化发展专项计划。要制定国际化工作计划、设计国际化发展政策体系,将国际化工作置于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工作,从战略全局视角出发,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超前谋划、系统布局,更主动地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化生态网络,尤其是开拓“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持续、深入、务实地推动高新区国际化发展工作。2.大力搭建海外创新合作平台渠道。高新区应积极搭建海外合作的平台渠道,与相关园区、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务实合作。围绕高新区重点发展方向,对接国内外领先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无中生有”地在园区建立高水平的联合研发、制造集成、技术对接等合作平台。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可列支专项资金,委托社会化机构建立海外联络处等平台机构,长期持续吸引重点国家地区的产业和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平台和国际区域总部。2.多方式配置高端国际要素。一是围绕外籍高端人才,充分把握当前的国际环境所形成的时间窗,以产业与科技合作为抓手,“聚天下英才以用之”。二是加快国际资本运作,一方面继续扩大吸引外资,主动研究对外资企业的开放领域,设计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为导向的产业场景。需要重点关注“双循环”格局下国家扩大市场开放的机遇,尤其是国际高端服务业投资。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拓展,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国际化经营进程。3.深化“双自联动”的创新探索。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叠加区域(包括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立足科技创新和开放改革,加快在投资开放、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产业培育、国际协作等多维度进行体制机制优化和政策集成创新,打造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产业创新生态,同时为服务企业“出海”提供前台保障。4.加快对高水平国际规则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经贸、投资、法律等国际通行规则的研究分析,尤其要加快对RCEP、CPTPP、DEPA等国际公认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研究,分析经贸规则变化对本地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如RCEP原产地累计规则),超前谋划布局,不断提升人才、资本、信息数据等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下好产业升级的“先手棋”。5.持续优化国际化经营环境和服务体系。主动对标世界银行等国际营商环境评价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水平。一是面向外资机构招引,加强企业服务和国际标准对标衔接,完善服务环境和产业供应链服务效能。二是面向本地企业国际化拓展,重点完善在国际商法、知识产权、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国际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促进信息、人才等国际高端要素的交互配置。6.积极开展“面向未来”的全球性科技合作。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高新区的国际合作更应当“面向未来”,围绕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弥补数字鸿沟、生物技术与物种多样性等具有“全球共识”的世界性难题,积极发挥自身创新特色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一方面,既可以以此继续推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关系,避免受中美关系影响造成与发展国家的科技合作脱钩;另一方面,参与解决世界性难题,也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高新区国际化开放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