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黄奇帆重磅发言:未来经济运行将呈现五个新特征

浏览次数:181 发布时间:2021-12-06 09:15:00


作者:黄奇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市原市长来源: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
国际形势云谲波诡,经济复苏前景难料。处在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起点,我国未来5-15年的发展路径战略如何擎画?近日,黄奇帆先生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新发展格局逻辑,对未来经济运行的新特征作出全面展望,并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新特点进行系统研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很高兴参加国际金融论坛第十八届全球年会,结合今天报告会的主题,我就“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我国经济内外循环发展的新特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党中央提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理解这个新发展格局中以内循环为主,至少意味着未来经济运行将会有五个新的特征:


一、我国将形成更具韧性、更有质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


看上去我国现有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是全要素、全品种的工业体系,但实际上存在着几个问题:

1. 好多产品处于低端低质、高端高质的交错,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被“卡脖子”;2. 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内分工不足,对细分市场的开放严重不足;3. 能源资源、部分粮食产品进口依赖度过高,总体成本居高不下,我们买什么,国际市场什么就贵,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在内循环条件下这些短板都会被一一弥补。通过扩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在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形成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具有全球经济力的产业链集群。


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头部的企业不仅要占据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还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会致力于“专精特新”,努力成为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二、我国经济将从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内循环国内市场、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时达到了一个最新的高度,达到了64%,进入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调整慢慢地降下来,到201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总量的比重是32%,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31.5%。


未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过去靠国际市场外循环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格局,将逐步转变为由我国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牵引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格局,外贸依存度将逐步降到25%左右,经济运行将更多地依赖内循环和国内市场,国民经济将更加健康高效。


三、由追求产品市场高效流通为主,转向追求要素市场更高效率配置


外循环拉动下,经济增长较为粗放,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但由于重生产、轻消费,订单为王,重商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转向内循环为主,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梗阻,形成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还要通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


说简单一点,外循环拉动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程度,比如说劳动力和土地等足够便宜,外资就来了;内循环驱动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有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将更加顺畅


目前,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这一比例此前十几年徘徊在5%左右,而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为20%左右。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这一指标逐步提高到8%以上,相信未来还会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这一指标会达到15%,2035年达到20%,这样就使我国在基础开发环节,在核心高科技开发上的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20%左右。


在不断增加0到1的投入,并提高1到100的转化力,催生100到100万的生产力释放的基础上,随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加快培育,单方面被人“卡脖子”的情况会有较大改变,同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也将加速形成。


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的占比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2%左右,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未来要形成以消费为主体的需求格局,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外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条件下,以劳动力成本为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向外资出口倾斜,压低了劳动力的收入比重。


所以在改革开放40年中,最初的30多年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是逐渐下降的,198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是58%,到2012年降到了40%,所以有30多年这个比重不断下降。


十八大以后最近这些年比重有所回升,下降的比重趋势得到了遏制,到2020年回升到了42%。


在今后内循环为主、共同富裕的政策推动下,劳动力收入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预计这个比重可能上升到50%,2035年以后达到52%。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预计到2035年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会增加到8亿,6亿的低收入群体会减半,内需消费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内循环的第一动力将更加强劲,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同时,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要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也会形成新特点。


第一个特点,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先看“引进来”,从2001年加入WTO到现在二十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接近2万亿美元,近十年累计达1.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投资的第一大国,去年在全球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引进外资规模达到1493亿美元,逆势增长5.7%。


再看“走出去”,从1980年到2012年,30多年累计走出去投资5000亿美元左右,十八大以后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出去投资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


这背后,一方面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有贸易相通逐渐带动中国资本走出去,在当地投资企业满足当地市场;另一方面,一些新经济从一诞生就具备全球化的基因,有走出去的需要。


比如说数字经济代表的抖音、腾讯、阿里等,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国际化,不走出去竞争力就会天生不足,就等于把市场送给别人,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处下风。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我们对能源资源供给的需求更大,尤其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有更加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吸收全球的养料,更需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将内循环与外循环由过去商品流通的大进大出,升级到资本要素跨境的便利流动。


第二个特点,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出口又鼓励增加进口双向并重。


当今世界,出口大国未必是经济强国,因为出口可能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料粗加工产品,而进口大国一般是经济强国,进口所需的外汇可能来自于技术和服务等贸易顺差,也可能来自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