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安筱鹏:数字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

浏览次数:217 发布时间:2021-10-26 08:49:42


文|安筱鹏

 

202012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如何“贯通”各环节,进而“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更需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巨变时代的分水岭

 

最近,我经常问企业家群体一个问题:十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如果给20202021这两年一个关键词的话,会是哪一个词?我的关键词是“分水岭”——中美关系的分水岭,前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的分水岭,还有数字时代的分水岭。

 

观察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出现了三个分化。国家间在分化。美国仅科技股的市值就超过欧洲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两者2007年的比例还是14。产业间在分化。比较典型的例子首先是汽车产业,特斯拉的销量只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0.4%,但其市值却超过包括丰田、奥迪、宝马、奔驰、通用等主要品牌在内的全球上市汽车公司市值的40%,国内汽车产业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其次是能源产业,2020103日,美国风电公司Next Era的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前者的销售额只有190亿美元,但其市值却超过销售额2650亿美元的后者,埃克森美孚还曾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风电,这些产业并非刚有起色,甚至在5年以前,这些产业就已经引起投资者的注意,但是到了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质的变化。

 

再看技术内部也在分化。过去十年,IBM的市值(1292亿美元)基本没变,股价近乎一条横线,但微软的市值(1.87万亿美元)却涨了10倍。透过数字表面可以看到,在过去的510年间,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场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是以云计算为底座的一场数字基础设施的重构。数字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微软抓住了云计算的历史性机遇。微软市值上涨10倍,不是因为它有Windows等操作系统,而是因为它有微软云,也就是企业用10年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转型。

 

有关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谈论信息化、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概念。事实上,这些概念并非全新概念,将其视作技术的进步或延续或许更符合逻辑。从市场的角度看,过去的四五十年,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一直在不断创新,无论是集成电路、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还是人工智能,每个时代都有新技术涌现。当新技术产生后,都会与实体经济实现融合。那么今天,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同样如此。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在过去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直在推动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以信息化为例,过去20年,信息化领域有一个著名的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软件。20011126日,一位国务院领导在两部委联合举行的“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带动中国企业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在那场有115家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参加的现场会上,联想集团因ERP做得好而被作为一个信息化的样板来推广。20081月,物美集团联手国际ERP厂商推出的国内首家ERP系统成功上线,这一系统成为该国际厂商在中国零售领域的第一个灯塔项目。20208月,物美集团零售业务系统由ERP切换为自主研发的多点DMALL OS(全渠道零售数字化操作系统)。而今天金蝶的EBC和用友的BIP两个系统,也是从ERP架构起步,经过不断技术升级的结果。ERP软件20年的演变史,就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推进史。

 

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涉及的几个环节应如何“贯通”,两个高水平动态平衡又如何“形成”?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两个举措,就是改革和数字化。所谓改革,就是不断地推动制度创新;而数字化,则是围绕“贯通”和“形成”两个关键词,重点关注以下四个议题。

 

|数字化如何面对需求巨变

 

数字化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需求巨变,换言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是需求发生了变化。从数字化视角去衡量中国经济,可以发现并总结出4个“大国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网络支付人口高达8.5亿人,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80倍)、全球最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国(近40万亿元人民币)、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大国(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是发达国家的2.4 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相当于美、德、日三国之和)。4个“大国优势”叠加,构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也奠定了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局部领先的坚实基础。

 

我们搞双循环,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而评估双循环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发挥了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今天数字化的任务就是如何采取数字化转型方式,把4个大国优势串连起来。在过去的三年,中国在数字化的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是不争之实。而4个大国优势的叠加,构成了中国产业数字化竞争优势的基础。

 

2018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报告,指出智能制造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的生产批量,不可预知的供应链变更和中断。如果把美国人对智能制造提出的三个问题归纳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制造型企业如何对外部需求的变化做出响应的能力”。

 

德国企业埃尔斯特(Elster)这样看待工业4.0:“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帮助埃尔斯特建立极少量定制化产品的生产体系。”

 

再看西门子(SIEMENS)。西门子是德国工业4.0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西门子成都工厂给出的定义是:“工业4.0 就是建立定制化的产品体系。”

 

归纳美国和德国业界对智能制造的看法,再加以提炼,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今天,当需求发生巨变,我们的供应链体系是否还能予以满足?适应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就是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逻辑起点。

 

数字化带来消费者决策体系的重构,消费行为不再是选择购买产品这么简单,而是伴随着消费者表达权、话语权、选择权、参与权的崛起。依托数字化的消费行为,体现出个性化、实时化、场景化、内容化、互动化的复合性特征。这些变化,突出表现为“四新”。

 

新消费人群(WHO),即数字原住民的崛起,其特点包括无网络不生活,数字空间即生活空间,喜欢国潮,具有个性化、互动化、二次元特征等;新决策链路(WHERE),线上发现—线下体验—社区讨论—下单购买—心得分享;新决策模式(HOW),包括从产品到服务,从性价比到体验,从参与权的尊重与满足到分享的价值感、社交体验的满足感等;新消费主张(WHAT),所购产品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好玩(趣)、智能(智)、想像力(妙)、价值(义)、优质(精)、颜值(美)、细节(微),等等。

 

用场景描述,就是“新消费者”在吃一次晚餐的时候,他的体验和价值不仅仅来自于口味,也来自于他分享之后朋友们的点赞和社交期间的满足。因为新消费群体的决策链路、决策模式、决策主张均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的价值主张形成了。各种各样新的消费价值主张,与传统消费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在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协同推进下,中国在行业集中度不高且个性化需求迫切的行业,比如服装、餐饮、日化、食品、美妆等领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走在全球前列。这让一些全球化品牌——星巴克、宝洁、欧莱雅的中国公司在数字化创新方面,引领着这些品牌的全球数字化创新。

 

当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原有的供给体系,无论是制造、零售、医疗还是教育、出版、娱乐等产业,也发生了变化。变化,是这个时代给政府、企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机构带来的共同挑战。

 

|数字化如何驱动供给变革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多企业的日常经营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在受疫情冲击最严重行业之一的零售业,网上零售业绩却实现逆势大增。以天猫零售平台数据为例,去年110月,有些企业的产品零售增速相当于行业平均值的218 倍;在去年天猫“双11”期间,有些品牌的产品零售增速相当于行业前一年“双11”期间平均销售额的29倍;还有一些新锐品牌,即数字原生企业,成立只有三五年,但其产品的市场增速却相当于整个行业平均值的3100倍。这让我们发现,数字化是“抗疫”期间的免疫力,也是后疫情时代的生产力,数字商业正在定义新增长。

 

研究发现,高质量新企业的成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核心要素之一。从新企业成长的视角去认识日本“失去的20年”,或许可以得出另一种结论:日本今天面临的经济挑战,不仅由于过去二三十年没有培育出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产业领域,也没有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企业。

 

欧洲的情况类似。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