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躁动区块链:金融领域新格局
浏览次数:460 发布时间:2019-10-09 08:27:15
刘玫
如果说金融科技下半场的关键词有哪些,区块链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2016年,区块链概念开始在国内萌发,它的技术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和挖掘。随着资本纷纷入场,科技巨头、商业银行等展开布局,这个最初从比特币中脱颖而出的新技术被赋予重望。但是一片高呼之下,真正落地的项目寥寥,所以,区块链一度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到了2018年,行业开始蝶变,区块链技术开始与产业深度结合,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等领域焕发新的生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在今年1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40家央行正在开展有关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项目研究和试点,以试图解决普惠金融、支付效率和网络安全等问题。近期,一则消息在市场中发酵,有人说中国央行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正式发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消息真假尚未得到官方的澄清,但是不可否认,区块链正被赋予新的想象空间。萌芽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因属于比特币的基础技术而横空出世,在其诞生之初,“信任”被格外强调。“区块链是一种信任机器。”2015年,《经济学人》的一期封面文章如此表述这一新兴技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法律学者和数字技术专家凯文·韦巴赫在《经济学人》表示,区块链是一种新的信任形式,必须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发展和评估。那时候,区块链尚未成为各界炒作的重点。之后,随着区块链概念的发酵,来自“链圈”和“币圈”的两大阵营分别对于区块链有不同的诠释,在“币圈”看来,区块链是一种加密货币;而在“链圈”眼中,区块链则是一种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而由于“链圈”和“币圈”两大阵营的分歧,区块链最初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加密货币阵营从货币出发,衍生至资金、资产端,并向征信、信息类应用扩散,而IT技术阵营则从信息共享入手,以低成本建立信用为核心,逐步覆盖数字资产等领域。但之后,随着区块链行业的加速推进,这两大阵营不断融合,并且开始从金融、科技向多元化经济社会领域渗透扩散。那么,到底如何全面定义区块链?海纳云CTO、中关村区块链联盟副理事长邹均表示,区块链是由人来制定协议规则,由分布式的网络节点来执行规则,共同维护网络状态的一个档案库。在邹均看来,区块链依托四大核心技术—分布式的P2P网络技术、密码学、分布式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透明性、信息不可篡改性、隐私匿名性。不少专家均表示,区块链瞄准的是过去商业社会的底层逻辑,拆解掉既往的产业经济范式,而建立一个链接与信任的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块链技术将在很多领域颠覆传统的经济框架,比如资产管理、不动产、医疗档案、文化行业知识产权,甚至交通、农业、教育等。但事实上,在区块链发展的最初几年内,人们发现诞生于金融场景的区块链技术最契合的应用场景仍然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例如身份识别、数据确权、信用管理、价值流转、交易清结算等方面,均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解决相关信任机制,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也因此,区块链成为了金融科技的重要代名词之一。出人意料的是最先试水区块链的反而来自传统金融业,而非新锐科技创投企业。例如在区块链萌芽的2015年,这一概念一举成为了美国创投融资最高的版块,当年获得10亿美元资本青睐,其中最大的贡献主力是包括瑞银、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在内的老派传统银行巨头。此外,加拿大央行等也宣布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开发项目。国内区块链入局者青睐金融场景区块链自2016年左右引入中国后一度不温不火,发展速度并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区块链主应用场景的金融领域一直属于强监管的重地,但这并不妨碍国内的投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上市公司摩拳擦掌展开布局。总体而言,国内区块链的发展脉络大体分为“币圈”、“链圈”、“金融圈”:“币圈”热衷于数字货币;“链圈”尝试应用技术与产业的嫁接;而“金融圈”致力于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改造产品,以实现降低信任和交易成本。三大圈层在向区块链全力进击之路上,也进行着边界融合。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区块链并没有叫嚣颠覆,而是作为相关领域的底层技术之一。细究之下可以发现,国内区块链1.0阶段中,“金融圈”可谓是区块链乐章中的“主旋律”。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金融区块链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全部区块链创业项目中,金融类占比最高,达到了42.72%。以科技领域来说,梳理发现,自2016年以来,包括京东、阿里、腾讯、百度、小米、华为、网易等对于区块链均有所涉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科技巨头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无一例外率先着眼于区块链可溯源、不易篡改的特性,而非“去中心化”,也就是说科技巨头们无意于在代币、数字货币等场景中搏杀。其中,最早发力的科技企业是阿里、腾讯、华为和京东。2016年,蚂蚁金服开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2017年,腾讯先后联合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推出区块链项目微黄金及建立区块链实验室;2018年,京东金融与多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商业银行零售信贷联盟。BATJ中入局稍晚的是百度,其在2017年亦将注意力瞄准了金融,百度金融当年联合佰仟租赁、华能信托等发行国内首单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资产支持证券)项目,规模达4亿元。与此同时,在区块链概念发酵之下,包括银行、证券、信托、征信和保险等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抢搭区块链的快车道,其中,最积极的参与者是商业银行。先是中国平安酝酿在资产交易和征信领域嫁接区块链技术,而后中银香港推出按揭区块链应用、浙商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数字汇票平台、邮储银行推出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等等。截至目前,从央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城市商行,可以说国内大部分银行机构都相继部署了区块链应用,场景涵盖了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房屋租赁、公益扶贫、跨境支付和数字票据等多个领域。从商业银行的2018年年报中也可窥见一二,几大银行均提到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团队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商业银行,其区块链生态圈中都浮现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身影。这一现象异于国外的区块链发展之路。业内人士表示,在企业信用体系完备的国家,供应链金融平台可能不会借助区块链技术。但在国内,信息共享机制较差,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机构间的协作效率。另据艾瑞咨询发布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3年,区块链可让供应链金融市场渗透率增加28.3%,将带来约3.6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量。此外,区块链也成为了上市公司的明星概念股。初步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布局区块链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至少在109家,其中有近20家上市公司有落地项目,包括晨鑫科技、神州泰岳、中信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银行、北大荒、易见股份、安妮股份、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这些上市公司基本围绕着供应链、贸易金融、交易结算等展开业务。区块链3.0时代:数字货币渐成宠儿就在国内的传统企业、机构致力于让区块链的画笔在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中抒写魅力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创业机构则选择将区块链裹挟于“币圈”之中。事实上,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情况也是如此,区块链的第一大实际应用是比特币,第二个便是以太坊。特别是在比特币以翻江倒海之势价格一再突破重要关口后,自然会引发强烈的蝴蝶效应。这时区块链行业也分化成两大派系,一类坚持“无币区块链”路线,认为区块链无需加密货币存在,前文所述的大部分主流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等便是该观点的信仰者;另一类则主张“有币区块链”,而几乎所有原生区块链项目都是该观点的信奉者。让区块链在“币圈”赋能本无可厚非,但是“好经”却很容易被念歪。一大体现便是,那些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项目实则乱象丛生,泡沫化愈演愈烈。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币圈”的区块链应用中,95%的项目存在泡沫,脱离实体经济需求,完全沦为投机工具。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国内区块链公司的首要任务应是实现比特币与区块链概念上的剥离,让区块链真正回归技术本质。但是这一情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两大派系间的鸿沟变得不再明显,开始包容与融合。另一方面,随着时间进入到2019年,区块链迎来了商业应用元年,行业开始去伪存真,由于ICO引发的乱象逐渐瓦解。也由此,区块链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应用人气大幅提升。特别是一些国际大牌区块链正规军开始加入数字货币的潮流中。例如,摩根大通率先推出加密货币JPM Coin,这使得摩根大通成为第一家发行加密货币的全球主流金融机构。再例如,今年6月份,由Facebook联合27个行业巨头创建的加密货币Libra白皮书发布。这是首个由全球互联网、金融、电信等多领域巨头共同主导的加密货币项目,据称准备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国盛证券指出,Facebook发币意味着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时代正加速到来。而政策层面也正在向区块链技术不断倾斜。早在2016年10月,工信部就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区块链的首个官方指导文件。2016年年末,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成为国家布局重点。近期,国务院又发文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中国央行近两年频频提及的数字货币计划中,区块链也是其实现的技术之一。8月28日,一则《福布斯》的报道在市场中发酵,该报道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将在11月11日落地,并在未来几个月向7家机构发行。据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中国银联将率先获得这种加密货币。消息是否属实尚未得到官方的证实,如果短时间内能够推出,那将意味着中国央行会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正式发布数字货币的央行。事实上,今年8月份以来,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消息非常密集,颇有加速推广的趋势。也因此,这一消息的横空出世,让市场对于区块链技术之于数字货币展开丰富联想。相信未来几年,全球金融领域势必会出现新的格局和气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