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数字信任,护航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

浏览次数:311 发布时间:2021-05-12 08:31:12

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概述中,“数字”一词频繁出现,“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如此多的“数字”,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彰显了国家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坚强决心。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网络信任体系的支撑,在网络空间建立和传递“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环节。4月23日,2021年信任互联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内首届聚焦网络信任领域的盛会,以“见证信任的力量”为主题,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密码管理局指导,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数字认证)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数据保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大会围绕密码技术、网络信任等话题,深入探讨了新型网络信任体系的新场景、新应用,以及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信任根基。


专家献策数字信任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4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2%,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疫情的刺激下,我国线上经济进入发展高峰期,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新场景新应用不断涌现。在数字化浪潮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建设可信任的数字社会,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智慧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高林在致辞中强调。高林指出,为了做好网络可信体系建设,需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四个坚持”重要指示精神,产业界各方分享新理念,交流新技术,引领新应用,打造新业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安全的保障。国家密码管理局副局长何良生指出,“密码是构建网络信任体系的基础支撑。”何良生表示,建立网络信任已经成为各类信息网络和行为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构建具有良好生态的网络空间信任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网络信任体系的支撑,为此,需要“政产学研用测”各方能通力协作,积极开展基于密码的数字信任基础研究,充分激发密码在现代数字信任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为构建与支撑可信身份为核心的现代数字信任基础设施提供坚实支撑。在技术创新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在演讲中介绍了可信计算在理论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巨大进步。他从网络信任与可信计算的关系出发,回顾了可信计算的背景,概述了由“两大方法基础,三大信任核心,四大关键技术”构成的可信计算技术体系,介绍了可信计算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探讨了可信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祝国邦处长认为,信任体系建设相关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必须确保安全。信任体系建设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法律政策、标准等方面统筹推进。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切实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强化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加强信任体系生态建设,为信任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数字信任,驱动数字经济价值创新

近日举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提供更多普惠便捷、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让人们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离不开网络信任体系这个网络空间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数字信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效能,数字认证总经理林雪焰在演讲中给出了一个数字:10%的信任可带来36%的经济效益提升。林雪焰指出,网络空间建立和传递“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环节。数字经济下各行各业的价值潜力,来自于数字信任的驱动。在教育领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处长张鹏表示,教育行业很早就开始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全面启动了教育数字证书,有效提升了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防护能力。下一步将优化密码应用支撑模式,进一步建设安全、可信的教育网络环境。重庆大学信息化办公室数据中心主管刘春泳介绍,通过“可信校园服务平台”,当前学校已经实现了身份核验电子化、证件电子化、凭证电子化。通过可信平台,除了实现电子成绩单、学位证明书、荣誉证书、在职证明、在校证明等各种凭证的电子化及可信二维码的支付功能外,还实现了学校OA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就业新闻网等三大电子文件的可信归档管理。不但大大减轻了学校业务办理压力,还极大缩短了各类证明文件的办理时间。在政务管理方面,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盛铎介绍,数字郑州“一网通办”实现86个专网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上线五百多个服务事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其中,可信是网上服务的基础,密码应用服务体系支撑了17个委办局,对接20多个业务系统,初步构建了一个可信的密码应用服务体系,为企业和老百姓办事,为政府进行网上审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医疗领域,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靳萍介绍了宣武医院无纸化电子病历归档系统建设的成功之道。电子病历主要是记录医疗活动的原始资料,必须保证在临床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产生的电子病历真实、可信。宣武医院从2017年开始进行电子病历无纸化及可信归档系统的建设,目前已经接入了20个厂家的临床应用系统,医院所有的病历全部实现了无纸化,病历更加完整可信,管理更加便捷,医院的业务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企业管理上,万翼科技合伙人吴致远认为,创新的数字认证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吴致远介绍,地产行业每年产生大量的纸质合同单据,而且这些文件还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传统的纸质文件签章模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也面临着大量的业务风险。万科联手北京数字认证共同建设了万翼签产品,实现了内外部的电子合同线上签署,业务流程的效率和可追溯性都大幅度提高。原来平均需要1.5个月的流程,已经缩短到了10天。目前万翼签已经连接了6万家外部的作伙伴,服务万科集团内部十几万员工,每年签署的各类文件超过50万份,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和时间。通过数字信任的新技术与新场景的融合是价值创新落地的关键,除了上述的电子合同、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电子政务......林雪焰还介绍了多种创新的数字身份应用场景。

在“虚拟实体”的鉴别需求日益增多的物联网,利用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建立实时的、随遇接入的信任。如正在高速发展的车联网,用数字证书建立V2X车联网信任,为V2X车辆与路侧设施提供安全证书和密码安全模块,让自动驾驶的车辆通过安全的通道交互信息,保障车与OBU(车载单元)和RSU(路侧单元)之间的安全通信。

在数字身份管理上,把不同服务的提供商、各式各样的身份、各式各样的登录,进行统一的认证,如“互联网+政务”这种繁杂、高频访问的场景,提供跨系统、跨域的基础信任。在移动终端成为主要使用场景的今天,让移动终端成为数字信任之锚。手机成为身份认证的核心基石,不仅用指纹、人脸、虹膜与手机交互,与云端系统交互,手机本身也是信任设备,可以提供移动云签章服务,让电子签章更加易用。数字认证的更多场景,还有以电子签名为核心的,为各行各业各种证照、凭证的电子化过程中提供信任;让数字交付服务具有法律效力,实现各种电子合同的无纸化;基于身份和访问控制重构数据安全边界,实现基于国密的、以身份为中心的零信任解决方案;为当前亟需的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提供信任;可信密码云提供全栈、敏捷、安全、合规的信任服务,实现“密码即服务”,满足需求侧的“云上密码”和供给侧的“密码上云”。长久以来,数字认证作为数字信任领域的先行者,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得到了了千行百业用户的一致认可。在多个省政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中,数字认证电子签章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政务领域,提供安全高效的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服务;中国前十大保险公司全部使用了数字认证的电子保单技术;全国医疗卫生领域有1400多家医院已经在使用数字认证提供的服务;在百强房地产企业中也有超过30%的企业和数字认证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仅如此,互联网企业中的京东、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公司,国内数百所高校也都在通过数字认证的服务来提升业务效率,金融、交通等行业也活跃着数字认证的身影。“信任”在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已经成为实现自身业务价值创新的驱动力。林雪焰强调,数字信任是网络空间安全、可靠、可信任的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从复杂变为简单的一种机制,对提升数字经济的运行效率作用重大。数字信任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保障数字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是我国顺利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基础和前提。在“十四五”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信任互联大会”这样的平台,以集合各界力量,建设一个面向我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网络信任体系,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