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趋势与新动能

浏览次数:228 发布时间:2021-04-21 07:58:24


01


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地位



1.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实证研究表明,一国要想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收入、乃至高收入水平,并保持在高收入水平上,就必须把握当时代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实现主导产业群的动态更替。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惨痛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为此,早在2010年,我国就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那时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处于较高增长水平。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要达到15%左右。面对近年来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我国益发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与创新提升。相关趋势和数据表明,得益于规划目标的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迈上新台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满足高品质生活的根本基石。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具有战略前沿必争、潜在需求旺盛,技术资本双密集、政府市场双驱动,绿色可持续、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战略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驱动力在于新兴技术的率先试错、持续迭代;

二是未来主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并满足着消费需求升级,是未来的主导产业;

三是生态适配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自然生态更友好,同时适应着并促动着社会生态进一步优化。


就其范围而言,2018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分类标准中,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2020年,中央有关“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
由上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不断迭代发展之中的,其范围也持续有所变动。为更好地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需要建构起更符合其本质特征的研究框架。围绕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物质、能量三大资源,以及服务于人自身的健康、安全和舒适需求这一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划分为数字经济、材料制造、能源动力、生物产业、创意服务五大方向。从这一角度,可以更好地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框架。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收入、高收入的必然选择。

1.3.1 把握智能浪潮,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同时展开,正带来数十万亿元规模的巨大新兴产业。


1.3.2 夯实产业基石,促进材料制造发展


制造业强弱关乎国家兴衰,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是新兴制造业的战略基础。从无机材料到复合材料,从功能材料到结构材料,从空天到海洋,从民生到关键“卡脖子”领域,材料制造都亟待突破。


1.3.3 秉持绿色持续,促进能源动力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从理念变为政策和行,强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能源替代加快,能源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新能源汽车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向爆发点。国际热核聚变计划正式开始组装,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持续下降,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加速。


1.3.4 面向健康需求,促进生物产业发展


新冠疫情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确保国民生命健康,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需求。


1.3.5 注重融合创新,促进创意服务发展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促使着服务型制造、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等的快速发展。数字创意、研发服务已然成为知识经济的先锋产业。



02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经历着颠覆性变化。未来5~15年,相关领域发展总体呈现出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绿色化(资源使用方式)和分享化(价值实现方式)的趋势。


2.1.1 智能化


信息调控是生产组织的关键核心。信息化是在感知获取、通信传输、分析处理“三螺旋”相互激励中不断推进。随着3D打印、4K显示、5G网络等发展,编码数字化、传输即时化、处理智慧化正在实现,促动着“自动化”本身的“自动化”,触发了几乎所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研发、智慧医疗等。高水平的智能应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关键标志。


2.1.2 绿色化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以及资源环境的现实压力,物质能量利用方式日益清洁化。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在满足更广人群更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着人均消耗的更集约节约。“绿色”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底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尝试以“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


2.1.3 分享化


分布式、分散化带来价值共创分享。就时空格局变迁而言,产业发展遵循着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循环。工业经济形成了集中化、标准化、定时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基础设施的高度完备和智能化升级,技术赋能于个人,服务经济、“新自然经济”崛起,空间分散化、过程非标化、工时弹性化在诸多领域涌现出基于“产消合一”模式的自雇经济、零工经济。人们更多关注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更多关注实际感受体验而非工具载体本身,推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变革。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发展趋势
在重点方向上,也呈现出反映各自特性的变革趋势。这些趋势既有各自产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受到相关产业部门和相关技术领域的影响。

2.2.1 智能泛在、万物互联,数字经济迈向爆发拐点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5.8亿元,居全球第二,但距离第一位美国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物联网、车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普及,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来临。新型半导体、下一代通信与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新型计算(存算一体化、量子计算等)、云计算、边缘计算、雾计算等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激增,预计到2025年,销售收入将达35万亿元。


2.2.2 空间拓展、超新超精,材料制造孕育极限颠覆


深空、深远海等新空间拓展,特别是商业航天发展迅猛,正带来航天科技与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为材料和装备制造提出新需求,带动超材料、极端制造、超精细加工等发展。大型运输机、客机、无人机、新型舰船、新型轨道交通、高端医疗设备、先进结构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低维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产业将可能实现重要突破。


2.2.3 绿色高效、经济便捷,能源动力持续升级换代


大气、水治理、土壤修复、固废资源化在技术经济性上实现突破,带来更生态宜居的环境。随着欧洲ITER正式组装、我国环流器二号M首次放电、“华龙一号”开始并网等,能源新兴技术带来新一轮能源变革,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产业、非常规天然气产业、风光电产业、核能产业等使得能源体系“绿意”更浓。在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渐成熟,到2025年,智能网联共享化的新能源汽车规模将相当可观。


2.2.4 原创突破、健康延展,生物产业迎来规模化曙光


生命科学研究屡现原创突破,推动生物产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初始期。细胞图谱、表型组、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细胞治疗、恶性疾病慢病化、肿瘤疫苗、合成生物、器官再造等,使人们在深刻认知生命本质的同时,开始对尝试对生命过程的精细操作。健康管理从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到早筛查、早预防,关口不断前移,治未病实践更普遍,大健康产业勃兴。原研新药、医疗器械国产化、生物制造能级提升等助推我国走向生物产业创新大国。


2.2.5“文”“科”融合、众包众筹,创意服务创新层出不穷


5G、人工智能、超高清、扩展现实等广泛应用,促进更便捷、更广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数字内容生产、分发、应用等产业快速发展。短视频、“副业创新”引致新个体经济和微经济蓬勃发展。智能化、场景化、灵巧化的工业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等创新设计业态方兴未艾。大量社会化资金注入新型研发组织,共享化的开放式创新催生活力充沛的技术创新生态圈,研发服务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03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跃升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规模,在诸多行业开始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和不少具有隐形冠军潜质的特色企业。未来5~10年,将是世界经济迈向新一轮景气周期的重要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抢抓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战略机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发展,是开辟两个百年新篇章的战略性举措。
3.1 需求牵引,推动规模扩张
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一是发挥新基建在需求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