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96 发布时间:2021-03-04 09:37:29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也将在全国两会上进行讨论。作为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新兴产业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指出,2020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6%。如今,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将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哪些方面?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又将如何疏通?
如何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有人曾对“卡脖子”技术做了一个较为形象地比喻,指的是特别需要的东西,比如高端芯片,自己做不出来,或者某些关键资源,国内没有或不足,想向别人买,别人还不一定愿意卖的技术。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了今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有两处提到“卡脖子”。其中一处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这是我国战略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必然选择,也是现实要求。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2020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一系列的数据让我们为之振奋,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供应链上游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替代性较强,自主可控力较弱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在给“卡脖子”技术划范围时需要注意的是,其并非唯一标准,关键要考虑这个技术或产品重要性和影响,是否严重影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因素。如何解决 “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路径值得关注。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实践者、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公报》显示,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
把握大势,危中寻机,是每个市场主体面临的同样命题。今年各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立“创新联合体”成为不少地方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实际上,关键核心技术大多是复杂综合性技术,其研发突破并非一个创新型企业能够单独承担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由他们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可以使大中小企业提早介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一个可以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单元,创新联合体的建立与发展既需要遵循市场规则,也需要相关的制度规范,还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
今年在地方两会上,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5G等新兴产业技术发展问题频频被地方政府和业界关注。
以芯片为例,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去年至今,芯片需求迅速扩大,我国芯片供给能力备受关注。《公报》指出,2020年集成电路产量2614.7亿块,增长29.6%。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芯片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约有26.5万家芯片相关企业。一方面,芯片市场火热空间巨大,另一方面,我国在芯片设计和生产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汽车等领域问题突出。对于汽车来说,全球汽车业由“缺芯”所引发的产能问题仍在蔓延。最近半年,在车市复苏、工厂转产、自然灾害等因素叠加作用下,汽车芯片开始出现严重供不应求,使车企面临的“芯片荒”雪上加霜。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提到,目前国内对芯片产业投资相对保守,存在“上热下冷”现象,相关标准和验证体系的缺乏也限制了汽车半导体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如何解决“缺芯”?下一步如何“强芯”?
此外,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热门领域又将如何布局“十四五”?
2020年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三方面内容,并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强化统筹、完善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从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看,在特殊背景下,通过发起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消费是必然之举。从社会发展的多元诉求分析,数字经济已成为释放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公报》显示,5G大规模商用全面启动,2020年末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656亿GB,比上年增长35.7%。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由于数字经济转型十分迫切,在增长压力之下,需要增加新基建投资强度。那么未来,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将怎样更准、更稳、更直接?
日前,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了C919大型客机购机合同,这也是国产大飞机C919在全球的首个正式购机合同,东航将成为全球首家运营C919大型客机的航空公司。随着C919未来将快速进入批产阶段,大飞机产业链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产业链相关厂商配置价值显著。
实际上,产业链往往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环节梗阻,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为此,各部门打出了补链固链强链的政策组合拳:工信部先后梳理131家龙头企业名单,优先保障产业链核心企业恢复生产,带动了上下游60万家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2020年增加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7方面23项2020年降成本重点任务,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进一步助力企业发展。
如今,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看来,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说到底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问题。这个循环畅通包含纵和横两个方面。纵是指产业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之间,要衔接好、保持畅通。横是指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以及供给和需求之间,要畅通。那么,关于如何梳理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企业稳固供应链是否会有新政新方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