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发展大趋势

浏览次数:322 发布时间:2021-01-21 09:20:37

图片


作者:李锦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ID:qyglzz)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将面临脱胎换骨的磨炼。有的随风而起,大展宏图,有的将在转型的痛苦挣扎中消失。在新格局前,每个企业都面临一场大考。


在“十四五”开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力图挖掘新动能与新的增长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传统战略的对接必将面临新旧战略转换所带来的调整成本,导致一些企业短板效应显化、局部风险增加,企业面临新的抉择。


今后五年,我国发展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可以预料的,大体上将呈现出十个方面的趋势。


图片

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结构调整

国企重组继续加快

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到2025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万亿元俱乐部”成员继续增加。然而,企业组织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得企业必须面对转型的挑战。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有效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重组将是结构调整中的重头戏。


解决过剩问题的办法是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不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倒闭潮”,更大可能是出现“兼并潮”;对于民营企业由于高杠杆和股权高比例质押出现的风险多采用并购方式解决,部分国企将参与并购;并购使很多企业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集成创新。


整合将在今后五年持续不断地推进,向重要行业集中,加大钢铁、煤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重组,而A股上市公司对海外高科技企业实行股权并购,仍然是有效途径。


国企还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强化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等领域的保障水平。


图片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是今后五年企业改革的主题词。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发布与贯彻落实,使得“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力不足,改革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包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与网运分离,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等等。


国企改革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市场体制的完善,二是市场配置的优化,三是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将使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更加成熟稳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图片

重构产业链条

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

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未来5-10年,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将进行重组重构,全球治理体系和新的规则体系也将逐步重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从国家产业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企业将从模仿、引进、借鉴转向自主创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占领产业链中高端。


“十四五”期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而混改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以深度转化经营机制为主线,分层分类推进,加快速度,扩大规模。


混改主题由“混资本”为主向“混机制”为主转变。从外部看,由财务型投资向战略性投资方向深化;从内部看,支持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当然,混改在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借混改推综改的新阶段。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应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则可以撬动庞大的央企资本,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更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优势。


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加大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装备投入,着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及缺失环节,构建完整的生产供应体系,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图片

领先区域的大企业

由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

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会更加突出,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近年来,由区域大企业带动的城市群将会在未来的创新协调开放发展过程中起核心作用。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这些战略同之前的“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形成了一个区域大发展的格局。


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四个省市新兴经济500强企业数量占比达69.4%。新兴产业由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带动。大都市、大企业成为若干区域发展的强增长极,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


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发挥主体作用,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看准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在加速推动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要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产品,以破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约。


图片

创新驱动成为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新动能

造就 “变道超车”的机会


从2021年起,中国将逐渐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国应注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让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经济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保持在80%以上。这些企业互联网场景化明显,经营方式灵活,头部集中度极高,长尾特征明显,上市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势头在今后五年将继续保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绿色制造与环保企业将在今后五年得到长足发展,随之出现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又能兼顾环境影响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先进制造模式。实现中国企业集约型增长,加速推进绿色制造,有利于维护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


在新经济企业初创阶段,上市则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企业的创新,一是外部投入,二是内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