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357 发布时间:2021-01-05 08:59:1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我国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十三五”时期, 我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涌现 出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 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期, 我们将带您一起总结“十三五”新兴产业亮眼成绩单,展望“十四五” 开局新征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
“十三五”时期,我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劈波斩浪,中国经济航船驶入新的壮阔海域。
战略科技力量得到强化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这意味着中国在探测月球的全球新时代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回顾这5年,太空量子通信技术、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
“战略性”决定了产业的新技术属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了2021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之首。此前,《建议》中也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建议》指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十三五”时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是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研发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2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为2.23%,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
与此同时,创新产出成果丰硕,技术市场发展迅速。2019年,我国国内专利授权数为247.4万件,比上年增长6.0%;发表科技论文195万篇,增长6.0%。
此外,国家对科学研发的政策力度日益加大。近日,2020年国家科研经费分配清单逐渐浮出水面。截至目前,2020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及征集意见稿已公示近50个专项512个项目,资助金额逾100亿元,涉及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四大板块。其中,高新技术和社会民生类占全部公示专项的六成以上,网络通信、新能源、医药等相关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国家科研经费“锚定”的重点领域。
“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彼此支撑。改革必须全面部署、统筹推进,让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更大活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
新兴产业集群更具竞争力
梳理“十三五”时期新兴产业的发展,“集群”成为关键词之一。没有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完整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如今,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此次,《建议》两次提到“集群”发展。《建议》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再看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据本刊记者调查了解,梳理“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集群发展,可以看到集群发展百花齐放。
从集成电路产业来看,目前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深圳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以及武汉、西安、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四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最扎实,技术最先进。
从新型显示产业来看,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分布特点主要是“科技研发+进出口优势+劳动力成本”于一体。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在北京附近、珠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以及四川区域。其中,有两大区域的新型显示集群发展值得关注,分别是以安徽为主和深圳为主。安徽是以京东方为龙头,带动相应企业建厂布局。而深圳利用当地已经比较成熟的供应链,形成比较好的集群效应。
从生物医药产业来看,集群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现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生物医药园区;二是单独建设的生物医药园区。其中,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产业基础、研发技术、金融支撑、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实力,是引领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第一梯队。
从工业机器人产业来看,赛迪研究院2017年初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区域集群。来自中国电子学会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则认为,我国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共形成了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京津地区,互联网人才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广东等地的电子产业发达,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发展突出,而长三角各地政府开放的招商环境,聚集了大批的新兴造车企业。
从节能环保产业来看,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分布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呈现出较高的吻合度,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集聚发展的“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沿江发展轴”。
南开大学教授杜建刚近日表示,中国的产业集群大体上分为数量规模阶段、质量品质阶段到最后的创新发展阶段。集群的发展每个阶段是有波动的,在数量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对质量就会有一个向下走的弱化,当品质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趋同,也会导致一个向下的下降,最后,创新发展阶段要求用创新引领,这反映一个集群成熟的程度,集群做的好与不好直接跟国家形象高度的关联,现在成立的这些集群可能各个位置都有,有些集群还在数量规模阶段,有些在质量品质阶段,也有很多集群现在已经到了创新发展阶段。
实际上,从集群角度上,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片区域上同时存在并不构成有意义的产业集群,集群的意义就在于产生1+1>2的效果,让企业的聚合产生比企业自身加总更大的价值,尤其是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集群的意义就应该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节约运输成本等因素,而更应该聚焦于促进产业内创新的不断涌现。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2019年部署了第一批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来加快形成产业链竞争的整体优势。2020年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中,“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作为五大部分之一名列其中。该意见明确指出,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培育和打造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00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1000个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
对比“十三五”时期各地的集群发展,可以看到促进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并不存在唯一答案,各地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务必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动能加速集聚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动能”必不可少,它成为“十三五”时期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发展新动能加速聚集。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修订结果以及部分指标最新数据,对2015-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进行测算,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4.8、159.1、204.1、269.0和332.0,分别比上年增长24.8%、27.5%、28.3%、31.8%和23.4%。结果表明,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继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10月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从此“新旧动能”正式进入人们视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并加速渗透到制造、能源、交通、商业、金融、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我国经济社会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既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并带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也培育了新的消费模式、创造大量新的消费需求。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测算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28.3(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7.8%,延续较快增长态势。
《建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在新动能的驱动下,新经济发展过程不仅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也在推动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向纵深发展,有力推动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9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41.4,比上年增长1.0%。
技术进步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渗透应用,往往催生大量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和新兴产业,深刻影响和改变原来的经济活动模式、产业组织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日前表示,要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从本质上看,新动能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是基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所形成的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使新旧动能转换的“星星之火”变成熊熊燃烧的“燎原之势”,仍然有很多围墙和障碍需要拆除,其中既包括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理念,也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服务、要素保障等因素。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看来,要找到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结合点,根本要用改革的办法提升投资效率,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当前投资不但要有效补短板,还要抢占未来制高点,培育新动能。新的起点新的奋斗。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
END